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十年代的市政府和清河路周边也只有一些低矮建筑本报

阜阳日报 2013-04-18 21:24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见习记者 高楠

九十年代的市政府和清河路,周边也只有一些低矮建筑。

本报通讯员 王振林 摄

  

“80年代阜阳给我留下的记忆,好像总是印着的黄昏太阳在落山的时候咖啡色的影子。”记忆中的老阜阳,对于在市发改委工作的王勇来说,就是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影映着童年的温情和欢乐。

王勇并不是出生于阜阳,1981年,父亲退伍,王勇随父亲从南京回到阜阳,住在老新华书店北面一点。那时候,他经常到解放北大街的原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分行和老地委街口南邮电局门口去玩。

“阜阳老北关的北大街上,当年是绝对的阜阳市行政经济中心,聚集了大部分的政府各职能部门。”王勇说,解放中路、以小隅首为中心西到大隅首东至大戏院,都是阜阳商业最热闹的大街。一到暴雨天气,从三里湾一直到鼓楼都是没膝的大水,要一两天才能退去。“我一直天真地以为,阜阳就应该是这样的水乡。”

那时候,胜利南路是个破烂的服装批发市场,再早点,是阜阳最早的骡马行。现在的云亭小区里的一条南北小路,全是窄窄的青条石板的小巷子,还有三府街,路边青色红色的砖,青色的灰瓦,很容易叫人联想起皖南歙县或者黟县明清古民居。资福寺东南早年是阜阳七十二连桥所在地,后来沟沟壑壑逐渐被添平,成为居住地。

那时候,鼓楼北有条巷子是他上学经常走的路,叫建设街,以前叫精忠街,还有阜阳八中的西侧的大观街,是到三中上学的必经之路。刘上台巷对面,还有一处叫牛梭子坑的地方。胜利北路北端老阜阳机床厂对面,有个桅杆巷,里面不少卖花生米、凉拌黄瓜、豆瓣酱、萝卜芽的小方桌、小方凳。

那时候,阜阳没有夜生活,青颍公园是收费的,王勇现在还保留着那时候的几张门票:“晚上特别僻静,如果晚上8点还蹲在里面,那将是全城最寒冷黑暗的地方。”

那时候,站在现在电业局大楼的位置向南眺望,你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更早的时候,阜阳最高的楼是大教场对面的新华书店大楼,有三层,最宏伟的独体建筑就是大教场的仿明代的城门楼,一有什么大的活动,全在这里举行。“一到盛夏之夜,大教场上坐的都是避暑的人们。自带凉席、蚊帐,倒也是一道风景。”

那时候,给人以朴实之感的老城隍庙、刘

新闻推荐

黟县建立“立体”信息网

建立“立体”信息网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