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村千幢从尘封中走出

黄山日报 2011-11-03 15:51 大字

□ 本报驻安徽记者  李远峰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徽州古民居的话题从未停息过,保护、开发、升值、收购、炒卖……这些热门的词汇一直吸引着众多旅游界、文物界、艺术界专家和商人的目光。2009年,一个新的名词——“百村千幢”开始在黄山热传,“百村千幢”首次以整体的亮相拂去风尘,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古民居的保护在黄山一直是焦点,也是难点。这行的人都知道,古民居只有住人才能保护得长久。一幢古民居修复后若不住人,最多也只能保护3至5年。而随着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盖新房住新房了,这样就使很多闲置的古民居陷入了“拿钱维修——关门保护——再来维修”的怪圈。如何走出怪圈?2009年,黄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保护工程——“百村千幢” 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开创了黄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掀开了黄山市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纪元。

“百村千幢”工程即指在黄山市境内选择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性利用的工程,计划投资60亿元,用5年时间分两期实施。同时打造出具有旅游新业态特色的古村落30个,古民居集中保护地10处。谈起此举的初衷,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说,黄山要感谢“老天爷”造化一方美丽山水,感谢“老祖宗”留下一份丰厚遗产。这份遗产就是“徽文化”,就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就是那些历经沧桑至今依然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古村落、古民居。面对这笔珍贵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永远保护好;面对这笔丰厚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科学利用好。正是出于对历史负责、对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我们决定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百村千幢”在保护利用模式上分原地保护利用和异地保护利用两种,工程资金来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措施,鼓励社会公益组织、产权人参与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

政策支撑和规划先行

“百村千幢”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工程,政策和规划是实施的前提。

为确保“百村千幢”顺利实施,黄山市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黄山市实际,研究出台了7个规范性文件:《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迁移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抢修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调整办理程序暂行规定》、《黄山市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办法》和《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资金补助暂行办法》。为一项地方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出台七个规范性文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少见。

这些文件的出台,解决了“百村千幢”实施过程中的许多敏感问题。如对“古民居利用内容”,首次明确可以利用古民居打造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小酒吧、农家书屋等,这不仅解决了有关“古民居使用性质可否改变”的争论,也为古民居的创新利用指明了方向。再如《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调整办理程序暂行规定》,对涉及古民居土地转让等热点问题也都做了明确规定,解决了政策和法规层面的问题。

高规格编制规划是“百村千幢”工程的一个亮点。截止2010年年底,全市已完成101个古村落规划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根据每个古村落的地处环境、村落特点、开发利用现状、交通条件、保护等级类别等提出分类指导要求,按照文化体验、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摄影绘画、文化创意、农业生态等18种类型进行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一幢一策”,明确保护利用主题。同时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了黄山市“百村千幢”工程领导组,统一指挥、推动。

走出一条科学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子

“百村千幢”走出一条科学保护与利用古民居的新路子,具体说就是“六个转变”。

——由偏重于单纯保护向科学保护、有序利用并重转变。相对过去“拿钱维修-关门保护-再来维修”,“百村千幢”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市场、保护与利用并举,使其串珠成链、形成产业,放大效应、树立品牌。比如屯溪湖边古村落,目前已异地搬迁14幢古民居,聚合形成一个典型的徽派建筑集群,这样既可增加效益、又可集中有效保护。

——由零星分散向整体规划、系统推进转变。相对于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星作业,“百村千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策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对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实施保护利用,并对每个村落和单体民居逐一编制规划。零星修缮几幢民居往往难以形成大效益,但把这些作为整体来包装、来打造,能带来多重效应,而且是效益倍增。

——由相对盲目无序向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指导下的规范推进转变。建立了以7个规范性文件为重点的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体系,对涉及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相关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

——由文化观光的单一利用模式向乡村会所、酒吧、客栈等多元业态转变。黄山市在实施“百村千幢”工程中注重错位发展、业态多元、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黟县科学定位并系统打造17个各具风情的古村落,秀里影视村将文化保护与影视拍摄相结合打造新业态,屯溪区将老街二马路定位以茶吧、酒吧、咖啡吧为特色的“休闲娱乐文化街”等都各具特色。

——由单一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等多元融资转变。相当于过去“给钱办事”,“百村千幢”在推进中注重多渠道“找钱办事”,尤其是突出了市场运作。2011年已完成近8.9亿元投资,其中70%来自于市场运作。其中对某时段投资调查显示,在“百村千幢”工程投入的1.03亿中,政府、企业和个人所占比例为1:6:3。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机制正在形成。

——由职能部门单兵作战向市委市政府组织、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联动的整体作战转变。相对于过去“文物保护就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百村千幢”致力于构建上下联动、各方协同、职责分明的共建机制。

(原载中国旅游报2011年10月26日一版)

新闻推荐

黄海嵩来黄山市调研与央企民企合作发展工作

本报讯  11月4日至5日,副省长黄海嵩在省国资委、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等陪同下,来黄山市考察调研与央企、民企合作发展工作。副市长黄林沐等陪同检查。黄海嵩一行先后深入远洋桃...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