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孝行西递美德悠长

黄山日报 2011-08-01 22:27 大字

韶山毛泽东广场 凌家健/摄□ 李刘田生

黟县西递,近几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开发、利用中,挖掘深厚的文化资源,注重当下做好“孝”文章,在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推介本土特色

西递村及旅游公司,在各种宣传资料及导游词中,下意识地推介西递所具有的地域文化。

崇山峻岭围起一块盆地。其中,船形地貌、东水西流等独特的自然景象,生成一个世界闻名的徽州古村落——西递。九百余年的风雨阳光,溶注其中已不见痕迹,然而遍布厅堂门楣及村庄角落的各种文字,就像块块宽长的石板、道道清亮的水流、根根粗重的木头一样构筑起这个村庄。它们向我们打开村庄的年轮。众多的文字里,“孝”字铺成了厚重的底色,它是村落兴旺昌盛的一个根本或关键词。今天,它甚至让村落和许多村落元素一起,大放光芒。

公司将敬爱堂、追慕堂设计为必不可少的参观景点。敬爱堂里,一个巨大的“孝”字,让所有的人肃然起敬。它突显了村落的灵魂和理念,树立了村落存在的理由。“孝”字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不知是出于朱老夫子的创意还是天意,“孝”字的顶部,与右边笔锋成了人的侧影,和紧邻的虚笔形成拱手作揖的图象,而顶部的左面则似猴面。后人演绎的“孝”字,是人畜的试金石、分水岭。导游在相关楹联的讲解中,浓墨重彩地推出西递富有徽州特色的孝文化,使孝行美德在景区内四处传扬。其中的楹联: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则不胫而走。这意味着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共鸣,也表明了敬爱堂的“孝”字,就是古往今来该村众多孝行的光彩写照。二十四孝的故事,时时讲天天讲,对游人讲,也对村民讲。

九百多年前的第一块砖石,不知以什么样的姿态以及在多少热望里落下?但“孝”字至少给出了答案的方向。西递村及旅游公司认为,来的人不仅可以观赏古村落,还应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

政府决策孝爱百家

西递镇政府审时度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传统美德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2010年策划开展了“孝传百家,爱在西递”系列活动。不定期的大课堂里,邀请村内德高望重的人,宣讲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及感人的故事,组织了孝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将传播孝道爱心列为学校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引入课堂编入教材,做到了孝文化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们从小了解孝文化、感受孝文化,进而自觉践行孝文化,让孝文化理解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今天,西递村将老人的待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老人不仅享受村代办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福利待遇,而且自2005年始,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基本生活费8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00元。今年6月份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各年龄段的老人在原有生活费基础上追加20元。

西递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全体村民保护遗产签名、元宵节灯谜、腰鼓队、京剧票友等,活动加深了村民的相互沟通和交往,加重了村中的文化氛围。重阳节是村里的敬老爱老日,通过座谈会,慰问,去敬老院送温暖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孝道氛围。村老年协会曾连续三年获得省村级老年协会先进集体。

徽州祠祭是孝文化的一种表达,西递人历经数十年,完成了徽州祠祭的资料收集工作,撰写了《尊宗敬祖,数典无忘》、《西递祭祖》等资料,胡氏后裔胡晖生还被命名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祠祭代表传承人,西递村成为徽州祠祭的传承基地,每年隆重如期举行祭祖活动,参加者整衣肃冠、严格祠规,按照祭祀活动流程庄重进行。如今西递祭祖也成景区游人观赏的新亮点。

孝德、孝心、孝道,在西递村广为传布,使社会转型期人们感情淡漠、亲情疏远得到改善和加强。政府大力倡导推进尊老孝老的活动,和睦了家庭,亲近了邻里关系,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指数。活动激发了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的热情。他们主动参与遗产保护,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治理等工作,为西递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发展尽了余热。

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全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民关系跃上和谐新台阶,西递的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全村经济社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2010年,西递村旅游接待人数达64.5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20%。真可谓文化优势传统美德,化成了经济效益。

镇政府将民间无序的行为梳理成有序的意识,将零星的花絮,编织成深厚的板块。他们决心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他们的手中大发异彩。在政府的关注中,西递涌现了一大批孝敬长辈、关爱家人、关爱邻里的感人事例。

典型和背景

孙朝丽是在县“好媳妇评选”活动中,西递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

80多岁的公公吴泉章瘫痪,还患有老年痴呆症。家里人都在,他却要喊媳妇。他已经不认识儿子和女儿了,却能清楚地叫出媳妇的名字。三分钟喊一次,五分钟叫一回。要么说拉屎,要么说撒尿,可有时根本没有。婆婆、儿子都说,不要理他。孙朝丽不厌其烦,有叫必应不分日夜。有一回公公又在叫她,当牵住他手的时候,却是一手的屎,正好她穿了一件白衣服。她一惊,赶快喊婆婆和丈夫打水来帮忙。四年里,孙朝丽随叫随到。公公胖。丈夫每天从房间里背到堂前,她和婆婆在后面扶着。公公去世了,孙朝丽更加精心对待婆婆。和婆婆一起生活了29年,孙朝丽说,比在娘家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时间还长。邻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孙朝丽常去照料,老人生病了她叫来医生,去世了,她料理了老人的后事。孙朝丽认为,孝敬老人是自己的义务,何况自己是个共产党员。

孙朝丽是个好媳妇,但西递村更有许多感人的花絮及耐人寻味的生活现象。它们构成了典型产生的深广背景。

70多岁的女婿用推车推着九十多岁的老丈人,在村中转悠。女婿叫许水发。吴琼仙的大儿子去世多年了,大媳妇胡丽芬已经改嫁。但她每年都来看望80多岁的曾经的婆婆。平时要是她知道了吴琼仙生病了,不管多忙胡丽芬总会丢下手中的活计,匆匆赶到西递探望老人家。

吴景平身体有先天性的缺陷,公平地说他小时候母亲吴顺巧并不怎么喜欢他,在邻居们看来,老妈对儿子甚至有些虐待。现在他已五十多岁,享受低保。他平时收些废旧破烂,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对年迈的母亲,他却孝心有加悉心照料,老人想要个什么东西他都尽力去满足。冬天他将火桶弄得暖暖的将母亲扶上去,夏天哪里凉快就将母亲牵去纳凉。他的言行举止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邻居们的眼里,儿子对母亲还真有些以德报怨的味道。

老太太孙圆珠在媳妇洪晓英的眼里,是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婆婆,她遇事沉稳举止端庄,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孙圆珠上过女校,是黟县第一所女校教员黄杏仙的学生。她骨折在床多年,洪晓英和兄弟姐妹们精心照料。婆婆喜欢吃肉丸子,隔三岔五,洪晓英会做好肉丸,捧到老人的跟前。洪晓英他们变着花样,让老人大饱口福。

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在西递蔚然成风。孙朝丽们只是大海里的几朵浪花。

儿女的榜样

王建平的家庭是个大家庭,用西递的说法是三批两股。他的父亲叫王金寿,生母吴老英去世,丢下王建平等兄弟三人,父亲娶了后母黄常仙,后母带来三个孩子。王金寿、黄常仙结婚后又生三个孩子。对于王建平来说,他的兄弟姐妹就有九人。十多个人的大家庭,煮顿饭要七斤米。在人民公社的时候,粮食短缺。吃喝用度都紧张,而孩子们处于长身体的年龄段,生活上的危机和矛盾潜存在这个结构复杂的大家庭里,弄不好就会硝烟四起,然而大家庭始终和和气气,其乐融融,甚至是生机勃勃。王建平印象中,父亲虽然是个农民,识字不多,但他性格宽厚,凡事想到后辈。常讲的话就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耕孙种。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等等。父亲的话多是从西递楹联上来的。吃饭时,父母总是让孩子们先吃,剩下的,他们才动筷子。

这种关爱体谅永远留在王建平的心中。

父母是儿女的样榜,而儿女又是他们相互之间及子孙的样榜。吴泉章的四个女儿,看到孙朝丽这么用心服侍自己的父亲,她们深受感动。她们是女儿也是媳妇,回到各自的家中面对老人,眼前自然浮现出孙朝丽对待父亲的种种情景。孝爱是可以广布和流淌涌动的。

如果说当年的艰难岁月,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端正了西递人对生活的守望,那么今天的和谐富裕,是西递人用先辈及自己创造的财富和文明,消解了许多生活中的矛盾。用吴琼仙的话是,我有政府给的钱,不要儿女们养,不给儿孙们添加负担。只要儿女生活的好就什么都好!下辈孝敬长辈,长辈关心晚辈,生活的水流永远清丽悠长。

如今王建平兄弟姐妹们,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平时忙,但春节定会一起吃个团圆饭,面对父母的遗像,总会想起他们的谆谆教诲。父母就是他们做人的样榜,而他们是自己儿女的样榜。

孝行西递美德悠长

西递依存在黟县这个多盆地的风水宝地,她是吮吸着厚重的徽文化而生长的,就像一串晶亮的果实,在党的春风吹拂下,更加摇曳多姿。今天,在清明的政治和浓重的道德建设的氛围里,在诸如“好媳妇评选”,“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推动下,西递无数的孝行孝德和更多的关于爱的佳话,汇成蔚为大观的时代画卷。真可谓孝行西递,美德悠长。

宏潭乡的何小凤钟一样准时地提醒公公及时吃药。金家岭的董腊香,公公去世了。她搬到公公家,在婆婆床边搭个铺,和婆婆聊天,排解老人的孤单,做老人爱吃的饭菜。县司法局的方梅珍,每年婆婆的生日记得牢牢的,再忙,她也要亲自下厨为婆婆做几个好菜。她接送侄儿去学校,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对自己的儿子。人家问起,六岁的侄儿便说,大妈最亲!碧阳镇的王时期23年如一日,细心陪护全身瘫痪的妻子。渔亭镇民政助理员程云仙,面对敬老院里老人汤松庭,喂饭喂药,端倒便盆,脾气暴躁的老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终于配合治疗。

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是从古老又年轻的大地里生发的,它给中华传统文化加添了新的细节和生机,给了我们启迪和思索。它们抬高了绚丽的霞光,折射出悠长清亮的溪流,它们创造又丰富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农家书屋成黟县农村文化活动主阵地

本报讯近日,在黟县碧阳镇碧山村,每天都有30多个孩子来到农家书屋,参加由大学生村官吴捷和青年志愿者自发开办的“阳光之家”暑期辅导班,免费为他们辅导课业,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快乐、健康...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