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汲取力量收获感动

黄山日报 2011-07-01 16:14 大字

■  祁俊卢中火

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老区精神,2009年8月初至9月底,本报特别策划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老区、边区行”。

盛夏酷暑,一路奔波,在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带领下,记者们深入到全市各区县的老、边区,开展大规模徒步实地采访活动。休宁白际、祁门箬坑、黟县柯村、歙县街口……走进一个个革命老区,我们用镜头和纸笔追寻当年红色记忆,实地体验当年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感悟老区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记录这片红色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增添了生动的一页。

在黟县美溪乡兰湖村与柯村乡胡门村交界——箬笠岭的群山中,掩着当年中共太平县委旧址——拜祭堂。1934年4月,太平县委迁址于拜祭堂领导了著名的“柯村暴动”,革命前辈在此凭借绝壁天险与敌人展开巧妙周旋,成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烈日炎炎的9月,我们采访团一行30余人从兰湖村开始,重走当年红军和游击队走过的路线。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山高林密,由于常年无人行走,早已是杂草丛生,枝藤遍布,宛如原始森林。采访团的记者们肩扛红旗,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一路披荆斩棘,在浓荫蔽日的森林中,挥汗如雨地艰难前行。走在前方的向导、记者还用砍刀、绳子等做好记号,为后面的队伍引导路线,仿佛当年情景重现。来自江淮平原的几个小伙子们,虽是刚进报社不久,可在老区革命精神的激励下,这些年轻的记者们冲在最前面,敏捷得好似一群山里娃。5个小时的艰苦路程,在心灵的强烈震撼和体力的极度消耗交织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到当年革命斗争的不易,深刻体会到老区精神的可贵,更增进了我们对这片红土地的敬仰,对老区人民的尊敬。

在历时两个月的活动中,老区革命精神时时处处可见,展板上、照片中、老人们的叙述里,是对战争时期老区精神的最好注解,而乡村里、田野上、革命先烈后辈蒸蒸日上的生活中,却是新时期老区精神的最有力证明,一幕幕场景令人怦然心动,一次次采访令人激情奔涌。在休宁白际乡,采访甘守清贫的边区教师,让我们感受到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在黄山区新明乡,报道猴坑村民组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村民纷纷进城购房,让我们见证了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黟县柯村乡,参观皖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让我们领悟到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采访团记者们通过深入实地面对面的采访,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对老区人民群众不畏困苦、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深为感动和佩服,对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留下了深深的感触。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走进一个个老区,这些光耀革命史册的名字,如今也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小山村,这里没有美轮美奂的舞台,没有华丽炫目的灯光,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次次真情的回忆,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烙下一个个金色的印记,让我们感到格外珍贵。参加老区行的记者们纷纷表示,作为新闻人,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创造新的光荣,是责任,更是使命。

新闻推荐

冯灶相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冯灶相是一名平凡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自1992年任黟县渔亭镇楠玛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先后荣获了“全国绿色小康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支部书记”等1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刚走...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