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驿道
○古代驿站模拟样式
○20世纪40年代合肥城里一户人家的全家福,不知是否就住在北马道附近(资料图片)
淮河路步行街正在提升改造,在对周边小街巷进行疏理时,发现历史上有一条古驿道穿街区而过,名曰“北马道”。
一
合肥周边驿站很多,东至店埠驿,南至派河驿,北至桑科铺驿,而合肥城内只有一个金斗驿,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博物馆后面东西方向,北马道就是通向那里的快捷驿道。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说,清冯煦主修《皖政辑要》对庐州府古驿站记载很详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彼时实行的是“十里一亭”制度,亭既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应该是后来驿站的雏形。
驿站的兴起最初主要服务于官府和军事,但在和平时期,大量的民间邮件也是通过驿站传递的,最受益的便是赴京赶考的书生们。
翁飞博士介绍说,过去合肥城里读书风气还是很盛的,历代文武进士数量分别为160人和84人,包括状元三人、榜眼三人、探花一人;也有人分析考证,文进士实际不少于220人,武进士数量为100人左右,总之是不少。资料显示,清代合肥的进士数量是居歙县、桐城、休宁之后,居安徽第四。
而这些人在京期间,思念家人时,除了恰巧有返乡的友人顺道捎封信,主要的渠道还是靠驿站传书。当时的读书人有四个愿望,即“戴一顶帽(乌纱),坐一乘轿,出一部稿,娶一房小”,为此,许多人是考白了头发也不还家。
二
北马道消失的历史并不久,《合肥市地名录·废旧街巷名称一览表》里记载:北马道“南起淮河路,东至立志巷,1987年旧城改造时拆除”。
今天的年轻人肯定鲜有知道这条小巷的,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合肥对它还有点印象。
“那条巷子当时可能也没有竖标牌,老百姓都叫马道巷,甚至搞不清究竟是哪几个字。”
今年已82岁的刘正春老人回忆说,北马道在今天的明教寺东边,因为地处老城区,昔日北马道巷周边都是热闹的地方,前面是东大街,后面是罗汉寺巷,附近还是著名庙宇集中的地方。
我在《合肥县傅城郭图》上看到,今天的明教寺周围,清朝的时候聚集了罗汉寺、白鹤观、东岳庙等,那时就是香火缭绕。
我第一次听到罗汉寺巷这个名称,刘正春老人说,《合肥市地名录》记载北马道巷南起淮河路、东至立志巷,其实应该是南起东大街,北至罗汉寺巷。那罗汉寺巷就是今天的立志巷,过去驿马从威武门进来,拐进北马道巷,再经过罗汉寺巷、北油坊巷,一直到金斗驿。
据他的了解,北马道巷的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
当年的威武门在合肥的七个城门里算是高大的了,城门上有座“五凤楼”,也有人叫“回风楼”,楼有五楹二层,门洞有两道,即所谓的瓮城,不过上面的城楼只有三楹。驿马通过两道城门,进到城里后就放慢了速度。
虽然那时的东大街顺着金斗河,一直可以到达金斗驿,但繁华的商业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驿马难以快速通过。为了不去惊扰集市上的百姓,便在离城门不远的地方重新开辟一条巷道,转而经过罗汉寺巷和北油坊巷等,辗转而去。
还有一种说法,当年守城的骑兵就是从那里骑马上城墙御敌的,久而久之,百姓在周边盖房,逐渐形成了巷道。
三
岁月的侵蚀足以使沧海变成桑田,消失的北马道已难觅踪影,就连相连接的巷道也变得扑朔迷离。
比如罗汉寺巷,名字改来改去,立志巷、励志巷、立新巷、清真寺巷,其实指的都是一条巷道,东起环城东路,西至逍遥津路,那里面也是有故事的。立志巷、励志巷、立新巷,一听就是时代的产物。
再比如清真寺巷,是因为巷子的北面有一座清真寺,1956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在那里征地2亩多建月牙楼清真寺,寺内遍植奇花异草,四季吐芳,是当时庐州一处景点。
刘正春老人对北马道巷附近的罗汉寺也是记忆犹新,他说罗汉寺应该是民间的叫法,真正的名称是兴国寺,他清楚地记得寺庙的门头牌匾上是“兴国寺”三个金色的大字。不过那里的香火到了抗战胜利以后已经不旺盛了,一度成为国民党广播电台的驻地。记得当时的台长姓许,家就住在附近。
解放以后,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罗汉寺成了街道企业的生产车间了,主要生产煤球炉子和棕毛刷子,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周边进行旧城改造,破烂不堪的老房子才被拆除。
□柳丝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我们努力打造放心消费示范企业,赢得良好口碑,在徽州区宴席市场拔得头筹。”黄山金玉满堂酒店有限公司负责人冯...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