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新安重晚晴 鲍弘德先生百年诞辰追忆
□孙明廉
悠悠百年,往事依依。
恰逢鲍弘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鲍老的一些往事又浮现脑海,他的学识风范又历历在目。
鲍老于1957年4月加入民盟,正年富力强,但随着“反右”和“文革”的接踵来临,本拟矢志为盟的事业多做贡献的他,也因组织瘫痪,而无用武之地。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鲍老走访全县每位盟员,在中共县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很快重组了盟支部,并担任支部主委。当时,他挥毫写下了“白头应鼓余生勇,红日重临劫后盟”的诗句,表达了他满怀喜悦的豪情。
鲍老担任歙县民盟支部主委11年,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创办“兴华复习班”之初,鲍老从租教室到聘请教师都亲力亲为,从不领取一分报酬。因为教学效果良好,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树立了民盟良好的社会形象。1984年10月,鲍老出席了民盟中央“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大会”,受到了盟中央的表彰。
鲍老诞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工诗词,善书法。鲍老喜欢中国古代文学,喜欢唐诗宋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出版有《鲍泓诗文选》及其《续集》《末集》《结集》。
鲍老不仅自己写诗作词,而且给青年盟员和老师讲解古诗词格律和创作。1990年,鲍老在徽师小礼堂举办古诗词写作赏析讲座。他讲授了两个多小时,旁征博引,热情洋溢。既讲解诗词格律,又谈创作经验,还鼓励青年创作,获得盟内外同志的众口称赞。鲍老为什么热衷于此呢?因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贯穿了整个华夏的文化史,优秀的古诗词可以启迪心智,可以滋养精神,可以陶铸人格。学习和创作正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盟县委主办的《歙县盟讯》是鲍老题写的刊名。他还热心为《歙县盟讯》写稿,每期都有他的诗词刊出。我曾担任编辑,很长一段时间负责组稿工作。鲍老曾不顾年高体弱,拄着杖送稿件到我当时居住的长青山教师宿舍楼。看着他瘦弱的身影,心中分外感动。此后,我经常特意去他家拿稿。每次来到斗山街鲍老家,开门总是慈祥的鲍师母。进门就见鲍老在简陋的书房中,或俯案而书,或临窗而读。橱内桌上椅旁堆满了书籍信件。他总是一面叫师母泡茶,一面热情地请我到书房坐下,然后拿出近期创作的诗词给我看,并抑扬顿挫地吟读,沉浸在诗词创作的欣喜之中。有时会拿出一些诗友、学生的来信或作品与我一起品赏。他交给我诗文时常说:《歙县盟讯》上能用就用,不要勉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总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我告辞时,鲍老总陪我走下高楼,又送我出巷口;他病后腿脚不便,不顾我的劝阻,还是颤颤巍巍地送我出门,倚在楼道栏杆上看我下楼,叮嘱再三,望着我走远。他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至今,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那别样的目光。
有“当代李清照”之誉的我国著名词人宋亦英在鲍老82岁生日时,欣然赠词《鹧鸪天》:“华诞欣闻八二年,国强心畅气如仙。还将镂月裁云手,来写中华锦绣篇。胸似海,笔如椽,星霜染鬓未曾闲。词人不老青山媚,诗境常新白雪妍!”
鲍老家是教师世家。其祖父鲍振炳是清末廪生,1906年在岩寺镇创办了凤山小学,开徽州现代教育教学之先河。其父亲鲍幼文是名闻遐迩的著名教师。鲍老1951年从教,一干就是40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师表,堪称一代名师。
鲍老吃苦耐劳,勇挑重担。1956年,他在徽师任教时,一人担任中师二年级三个班的文学课,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同年下半年,他又担任师三两个班的文学课,还担任高速师班语文的写作指导课。他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当年就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鲍老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1961年,安徽省教育厅组织教材建设,鲍老应邀主编中师《文选》。1963年暑假,鲍老又应邀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编写中学语文评注教材活动。在歙县中学任教的最后十年,鲍老还被省市教育教研部门邀请去编教材、命题和高考阅卷,为安徽省黄山市的教育教研事业作出了贡献。
鲍老爱岗敬业,爱校爱生。鲍老钻研教材教法,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其学生吴小朋(中学高级教师)在怀念鲍老文章中写道:他对待学生视如弟妹,即使批评也轻言细语,从不厉声斥责。他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他的神态自然洒脱。鲍老对他曾任教的歙县中学特别有感情,在歙中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时,向学校捐赠图书1000册,表现了他的拳拳之情。学校授予他“新安教坛不老松”的光荣匾。
鲍老是学识渊博、勤奋育人的徽州名师,是才华横溢、潇洒谦恭的当代词人,是爱党爱盟、有家国情怀的睿智长者。缅怀他,不也正是对我们的一次精神洗礼吗?
新闻推荐
以书画为主题,融高端民宿和多功能美术馆于一体,在诗意栖居里寄托艺术理想……“水天一舍”将传统文化融入民宿风格和功能布局设计,一砖一瓦凸显文化气息,一字一画勾勒徽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在费玉清《南屏晚钟...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