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颜岑山渡

黄山日报 2021-08-30 00:51 大字

潘南峰

“岛在水中央,江畔有人家”,皖浙1号风景线上有座著名岛屿“小南海”,在碧波荡漾的渐江之畔,拥有1200年历史的岑山渡村,举目青山绿水,宁谧层楼叠院,宛如一幅如诗如画的山居水墨画,徜徉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时发出迷人的芬芳,徐徐展开沐浴时代之光的美丽画卷。

沧海桑田,世事浮沉,岑山渡村仍然保留着古巷、古井、古树、古道、古民居,每处都承载着徽州的文明,诉说着昔日的故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旋律。偶尔见着满头白发的老人,安详坐在长有青苔的石凳上,那布满皱纹的眼睛,似乎是岑山渡村变迁的见证者。明朗雅素的马头墙,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打着黑、白、灰的主色调,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掩映在山光水色之中,描摹勾勒出一幅画里村庄。

风景的帷幕从第一声鸡啼开始,宽阔平坦的沥青路像一条流动的风景线,东至歙县县城,西至徽州区岩寺,南至屯溪区篁墩,铺就了乡下人通向美好新生活的大道。三轮车、电瓶车、小汽车,各色各样的车辆穿梭,傍依渐江而行蜿蜒曲折,不断延伸追逐梦想的步伐。以往肩扛背驮、翻山越岭的日子藏进了历史的记忆,“有女不嫁岑山渡,担茶送饭五里路”,逐渐变成了“滴滴滴”的车辆奏鸣曲。茫茫群山逶迤,涓涓细流绵长,农人的绿色梦想正变为现实。

滔滔而去的渐江水,给岑山渡留下了丰富滩涂资源,形成了百亩的榨园,一阵风吹来好似波涛起伏的绿色海洋。一眼望不到边,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茶园融为一体。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黄山毛峰孕育在云雾缭绕浸润的古老土地。阳光灿烂,茶叶伴舞,三五成群的茶农,在茶叶丛中忙碌采茶的身影,宛如开展的一场劳动竞赛!瞧,那叶肥芽嫩的茶树,在尽情吮吸土壤的营养,不一会儿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金树”,照亮了农人黝黑的脸庞。

榨园不远处的里道,群山环抱、幽静空旷的是“山中天谷”,垂钓区、采摘区、休闲区、纪念馆、博览园……俨然是处“世外桃源”,人、动物、植物、文化和谐共生,任由诗意流淌。特别是翠绿的大山滋润了青色的油茶树,被誉为“绿色之母”的油茶树,像撒了神仙水遍布山坡灌丛,触手可及油茶籽浑圆坚实笑弯了腰。油茶树犹如“摇钱树”,她结出的油茶籽榨出的油,性凉味甘香浓,纯天然绿色食用油,不仅能带来绿水青山,也能创造金山银山。靠山吃山,岑山渡村的生态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建于明代的护村石坝,远远望去犹如小版长城,巍然屹立在村口,护佑岑山渡村安然生息。从渡口拾级而上,南端有一座古石拱桥,桥上石栏杆被磨成了一道道优美的弧形。不远处紫檀花掩映下的程氏宗祠,高墙大院可以盛放悠悠乡愁。门口的祠堂坦修葺一新,水泥浇筑的停车场,有篮球场般大,四周有各种各样的花儿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节假日停满了各色各样的车辆,平日里成了稻谷、小麦、豆粒的晾晒场,而到了傍晚音乐响起,成了美妙的露天歌舞厅,笑声、歌声、喧闹声回荡在宁静的夜空。

最喜欢村上秋天的稻田,随着溪流绵延而下,田野里充满了风情。远远望去,翻滚的金色波浪,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静,时而动,健壮的稻秆托举着沉甸甸的稻穗,等待着颗粒归仓的时刻。田里的青蛙跳来跳去,几只蜗牛晒着太阳,蜻蜓在上方盘旋,像是在为稻田的丰收庆祝。田地里那些细细的,扁扁的脚印是谁的?是小蚂蚁的还是小瓢虫的?透过密密麻麻的稻秆,可以看到黑黑的泥土,那是跨越千年的传递,把根深深地扎进沃土,汲取向上的力量。

地灵人杰,自古尊师敬道的岑山渡村明清时期数十人高中进士,改革开放后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大中专毕业生,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用科技和文化擦亮家乡的名片,以家乡为荣,以家乡为傲,《岑山渡村志》得以顺利编纂、出版便是明证。岑山渡村人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无论富庶的苏浙沪,还是繁华的珠三角,都能找到从事茶叶销售、建筑装潢、服装加工、家电维修的能工巧匠,在都市里上下求索,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后代,他们不惜在烈日炎炎下挥洒汗水,在风霜雨雪中执着笃定,用勤劳和智慧掌舵幸福的人生。

岑山渡,这古老而弥新的村落,背依黄山山脉,面临新安江畔,一砖一瓦融入现代气息,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弦歌不辍。吹起乡村振兴的号角,脚下有泥土,心间有真情,如祠堂里的雌雄双狮,意气风发,释放奋进的激情,铸成古村落新颜值,以赤诚热血浇灌出美丽乡村。

新闻推荐

非遗进校园

6月7日,歙县团县委牵头组织安徽行知学校非遗木雕班学生到新安小学开展“非遗体验进校园”活动,手把手教小学生制作党史...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