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斗山街
□江红波
在徽州府所在的歙县古城,仰视了巍峨的阳和门,赞叹着矗立的许国石坊,再沿着中和街前行。这并不宽阔的步行街,联排店铺夹道欢迎,地势使然的一点斜坡,整条街看着似乎都是人。
脚下感觉稍微吃力,耳畔的喧嚣有点心烦,左侧出现了一个半圆形的拱门,“斗山街”三个隶书大字,带着古朴的气息,在那儿迎着你的到来。顺着缓缓的下坡路,斗山街的面貌逐渐显露出来。叶氏贞节木门坊,是镶嵌在墙里面的。当年朱元璋流落徽州,就曾饿晕在这门口。叶氏善良,碍于守节女子的诸多不便,只好从窗户里把饭菜用竹篮放下,救济朱元璋。因着感恩,有了这牌坊,然后有了这流传数百年的故事。
牌坊左侧是两柱冲天小牌楼,下了几步石阶,可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大理石围成的长方形小水坑,是“岳飞饮马槽”,饮马槽底,水质清澈如镜,从南宋流到今天。
沿着古旧青石板右行,是“杨家大院”。门口的上马石,被抚摸得光洁透亮。天井清幽,厅堂宽敞。外墙斑驳高耸,棱形小窗,距离路面很高,如在半空中一般。前行几步,是“许家厅”,大门虽然小,进去大乾坤。对面是黄氏节烈砖门坊,是青砖砌在墙里,牌坊横梁上表彰着主人的荣誉。
拐过弯下台阶,两侧是老宅,前行几步复又下台阶,依旧是老宅。门楼上的砖雕,有的已经浑然难辨,老宅的门锁着,主人早已搬离。右转,是蛤蟆井。井中并无蛤蟆,相传当年徽州大旱,居民苦于饮水困难,在此处的石板下看到两只蛤蟆。心念一动,顺着它俩的位置挖下去,找到了泉眼,修建了水井。“蛤蟆”也就成了井的名字沿用至今。
在这样的古街巷走着,一不留神就走进了明清。看不到撑着油纸伞的旗袍女子,却能偶遇一两个穿裙子的女生,娉婷而来,因为斗山街的尽头,是一所百年名校——徽州师范。
新闻推荐
暑期到来,2019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火热开启,各个高校的实践团队纷纷前往全国各地,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在实...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