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访非遗技艺 扬民族情怀
暑期到来,2019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火热开启,各个高校的实践团队纷纷前往全国各地,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6日至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赴皖南非遗新一代调研采访团队相继在芜湖、歙县和青阳,走访了铁画、砖雕、徽墨、歙砚、木雕和生漆夹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一周时间里,团队成员共走访了六位非遗传承人,除徽艺坊的老板但韦祥先生和木雕匠人吴师傅外,其他四位传承人——砖雕传承人吴浩然、徽墨传承人项颂、歙砚传承人胡彬、生漆夹苎传承人徐浩凯都是子承父业。在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同学们得知,他们从小都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非遗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在上学期间利用寒暑假时间学习手艺,有的大学毕业后放弃原来的职业规划回家全身心投入到技艺学习中,为的就是能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在遵循老一辈方法、原则的基础上,更多的加入了年轻人的思想,在原有工艺上对图案形式进行创新,与当今时代接轨,希望让非遗产品不断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几天的实地走访中,团队成员们在现场观看了这些非遗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惊叹之余,成员们也都跃跃欲试,虽然体验时间不长,但是大家已经感受到制作的不易,也不禁对这些一直坚守下去的手艺人感到敬佩。就像生漆夹苎传承人徐浩凯说的一样,制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坐不住,稳不下来。其实不仅仅是生漆夹苎,铁画、砖雕、木雕等作品的制作都是一样,一件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长时间都要重复去做同一个步骤,没有一定的耐力是无法坚持下去的。看似普通的材料和冰冷的工具,在这些传承人的手里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背后所吃的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赵天彪报道7月15日,记者从黄山市歙县地方海事处获悉,自7月1日开始,正式开通辖区深渡至街口、深渡至坑口2条水上...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