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润育“平安花”

黄山日报 2019-05-29 06:06 大字

家规家训 槐塘村村民郑朝熙提供住宅用作侨乡法官工作室办公场所。 近日,歙县警方集结百名警力,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铁拳出击”集中行动。(图片由歙县公安局提供)□本报记者朱西敏周君祁俊文/摄

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具有崇尚和谐特质的徽文化在黄山大地传承了数百年,形成了协商、契约、道德等完整思想体系。如何把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深度结合,发挥历史文化遗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近年来,歙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理的同时,积极尝试从传统徽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打造具有本土基因的乡贤文化,通过“挖掘一批古今乡贤,设立一张善行义举榜,规范一个乡规民约,整理一批家风家训,开展一系列活动”等举措,将传统优秀徽州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创新社会治理,取得较好成效。该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徽文化之乡、安徽省平安县等称号。

族规家训促乡村治理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商道酬信”……走进歙县深渡镇定潭村,一幅幅书法作品陈列在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简单的字里道出最朴实的道理。“凡为人父母,上孝顺长辈,下教育子女,严以律己,言行一致,做好榜样,遵守族规法纪。”定潭村法治文化广场上,古色古香的村规民约牌和宗祠族规牌并排而立,郑重而肃穆。

制定并恪守族规家训,是古徽州人传统的治家之道。古徽州府所在的歙县,众多名门望族都以族规家训对宗族成员进行道德教化和行为约束。这些带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族规家训由一个个宗族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成了当地崇德向善的民风。

时至今日,现代乡村虽早已打破了宗族治理的格局,但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歙县在开展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家风影响乡风,传统的治家之道也能助力现代乡村治理。以定潭村为例,村里老年活动中心有一支70岁以上的老教师、老村干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的队伍,这个团队“力量”很大。村里修路建广场、组织大家捐款出力、带头抢着干活的有他们,夫妻拌嘴、兄弟不和、子女闹分家……拉架调解冲在前的也是他们。“他们都是长辈,又比较有威望,说的话管用!”定潭村党支部书记张亦华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办点事情很困难,但现在有老年协会带头参与,做了很好的表率,也提高了村民参与积极性。

记者在村中走访时,遇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在烈日下一路奔波、不辞辛劳,正在为另一位村民义务办理残疾人证明,听到记者的夸赞,他只是腼腆一笑。据了解,像这样热心助人的村民在定潭不胜枚举。张亦华介绍说,作为全国文明村,定潭村多年来一直坚持“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通过村民互荐,选出身边好人,并在村口的光荣榜上张贴,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全县各村积极建设文化墙和乡贤馆,通过弘扬传统历史文化,让优秀文化基因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激励着人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村规民约推动乡村自治,守护一方平安。

乡贤文化促乡村和谐

郑村镇槐塘村是个有着行义为善的传统古村,历史上很多在外经商的槐塘人乐善好施。改革开放以来,200多人出国营商,该村又成了歙县“华侨第一村”。如今,一批新时代的乡贤群体传承先贤遗风,以同样的情怀造福乡里,德高望重的他们以身垂范,保护传承村落传统文化,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和村容村貌整治,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村中最早一批出国的华侨,郑朝熙回国后热心村中事务。得知侨乡·法官工作室没有办公场所时,他主动腾出家里的房子,装修后无偿交给县人民法院使用。

“这个拖了13年的离婚纠纷案从立案到结案,我们只用了3天就办好了,村里的侨民乡贤帮了大忙呀!”侨乡·法官工作室驻点工作人员仇秀媛告诉记者,该村一些夫妻因长期分居两地,容易引发婚姻家庭纠纷,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侨民回乡投资,涉及贷款、公司合同、建设工程等纠纷案也开始出现。这些纠纷案件因为找不到当事人,告知书无法送达,所以总是一拖再拖,如今,侨乡法官工作室设在村里,请乡贤担任调解员,依托侨乡理事会及侨民关系网,能够迅速找到当事人,实行“线上调解”,极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一些久拖未决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办案不是目的,纠纷化解在基层才是最好的结果。”仇秀媛说,侨乡法官工作室不仅致力于帮助侨民“千里之外处理纠纷”,更承担着基层普法、化解纠纷的重大责任。工作室成立以来,不定期向侨民及家属发放“便民服务卡”,接受群众咨询,侨民乡贤们更是抓住时机,在侨乡亲友群里发布一些普法知识,甚至现身说法,帮他们分析诉讼利弊,调解双方矛盾,将纠纷化解在基层,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歙县在全县实行“法官工作室全覆盖”,12个特色法官工作室先后挂牌运行,辐射歙县所有乡镇。除乡贤外,退休法官、代表委员、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社会力量纷纷参与,共同组成多元纠纷化解力量,“把法庭开到家门口,把纠纷化解在一线”成为现实。

乡风乡情促民生幸福

“到代表那里去说说,看看他有没有好的建议。”2018年8月,深渡镇邻乡昌溪乡的两位村民因小矛盾发生肢体冲突,接到报案后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处理,双方当事人在医疗、误工赔偿上无法达成协议,最后找到该镇全国人大代表姚顺武综治工作室寻求帮助调解,在姚顺武的沟通劝说下,两位村民最终握手言和。

深渡镇大茂社区党总支书记姚顺武因长期在基层工作,在处理村民纠纷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注重依法调解,以情感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姚顺武为了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在歙县政法委的支持下,于2018年6月挂牌成立了全国人大代表姚顺武综治工作室,利用人大代表的公信力为基层群众处理矛盾纠纷。

一次,几家邻里发生土地纠纷,由于涉及户数较多,棘手难办,姚顺武调查了解发现,其中三户为了利益隐瞒了真相,让对立的一户孤立无援。姚顺武严肃认真地指出当事人错误,并劝说大家“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乡里乡亲和谐相处比利益更重要。推心置腹的谈话、坦诚真切的劝说打动了矛盾双方,最终取得了大家都认可的调解结果。

姚顺武的调解工作公平公正,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时常有村民为了解决矛盾纠纷到姚顺武那儿讨个“说法”,不仅有本辖区的,也有外乡镇的。姚顺武总是以极大的耐心以法明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矛盾纠纷调解率接近100%。他说:“只有认认真真把村民的矛盾纠纷解决了,百姓心头舒坦了,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针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近年来,歙县着力从职业化、社会化、特殊化、专业化的角度,选好配强调解员队伍。对全县1000余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实行积分制管理,在28个乡镇设立“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将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吸收到乡镇、村(社区)调解员队伍中来,实现了“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同时动员心理医生、哑语教师、民间语言专家等会讲“特殊话”的人士,参与特殊人群的矛盾纠纷化解。

如今,一批批像姚顺武一样的调解员坚守在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满腔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平安花开、幸福结果。

新闻推荐

茗泉融合 茶香四溢中国(济南)第十三届茶博会圆满闭幕

茶博会开幕式济南市农业农村局与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签订协作协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参与到茶博会...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