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下乡村教育的坚守 九三学社歙县支社

江淮时报 2019-03-14 15:42 大字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和转移,农村越来越趋于“空心化”,特别是乡村教育的弱化,俨然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

势不可挡的城镇化步伐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城镇化水平快速持续提升,开始进入城市主导型社会。全省城镇人口五年增加约550万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预计,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逐步缩小。

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教育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问题:

乡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很多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出,加之21世纪初“村不办小学,乡不办中学”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乡村学校迅速向城镇集中,小学和普通中学大幅减少。以歙县为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01年的448所减少为82所,其中初中由47所减少到35所,小学由401所减少到47所。

乡村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但是与其实际发展所需经费差距仍然较大。同时,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村的大量学生向城镇聚集,乡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滑。尤其是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单调的生存发展空间,造成了众多教师流向城市。

教育质量与效率不高。乡村学校规模小,师资后备力量不足,教师要么以民办与代课为主,学历达标率较低,要么由文化课教师兼任,教学质量难有保障;其次,由于鼓励与进修机制不完善,乡村老师教学能力提升难以保障,使得乡村教育进一步下滑,形成了恶性循环。

城镇化不是凋敝农村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去农村化”,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也并不是凋敝农村的过程。在乡村教育发展方面,建议:

强化对教育的投入管理,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各级政府要把乡村教育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摆到战略突出位置,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扶持,提高乡村教育的转移支付比例,进一步解决财税体制改革和乡村教育发展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同时,科学合理调整全县城乡校点布局,兼顾实用性与前瞻性,实现乡村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同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质量。按照国家“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的要求,要大幅度提高乡镇学校教师工资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从教。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激励机制,对农村乡及以下学校,在岗位设置、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评先评优、培训进修、职位晋升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也可通过“城乡教师结对”、“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农村教师特设岗位”等形式激励城镇学校教师到基层任教。

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乡村学校协同发展。针对乡村学校“小规模”的特点,完全可以向“小快灵”、“小而精”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甚至可以联合城镇一些品牌学校,把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学校聚集起来,创建一个新的教学组织(系统),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

新闻推荐

废物利用保护环境安徽首个秸秆粪污沼气发电工程在歙发电并网

本报讯3月11日,安徽省首个秸秆粪污资源化混合综合利用工程——歙县昌农秸秆粪污混合大中型沼气发电(供气)工程,通过验收...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