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蓝墙》记

黄山日报 2019-01-18 04:54 大字

□汪水生

去年春夏之交,我们几位初中老同学聚会,没想到汪燕燕女士也在席间。觥筹交错中,得知她出了一本书,名曰《蓝墙》,便索要一本,先睹为快。

《蓝墙》是部散文集,精选了汪燕燕创作的散文80余篇,内容丰富,语言隽永,如一泓清流涓涓而出。或言童真童趣,如《消失的夏天》《寻找秋天》《二月二里忆过年》;或叙人在旅途,如《雨后梁上行》《灵山灵韵》《欢乐丰乐湖》《鸡公尖的花果山》;或记成长履印,如《恰同学少年》《那代人的青春岁月》《我眼中的杜若子》《新年驿站》;或抒心梦呓语,如《头发情丝》《亲亲红色》《香水袅袅》《房子呀房子》。其中《蓝墙》系列,尤为精品,譬如《蓝墙老屋》《走出蓝墙》《又回蓝墙》《蓝墙故人来》等作品,承载了作者童年无数的记忆,刻录下作者成长的脚印;是有着蓝墙的老宅元素植入了作者艺术的基因,成就了作者不辍笔耕的人生。

为何书名《蓝墙》?初闻困惑,品读文集,方知个中缘由。“蓝墙”不单单名出有典、名出有实,更因蓝色之茵茵,如梦如痴,尽显女性之柔情和钟爱文学之梦幻般的追求。在她身上,既传承徽州女人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无怨无悔的追梦之旅。难怪作家李平易先生在《序言》中以“徽媛”来盛赞汪燕燕,实乃恰当之极。

我与汪燕燕并非同学,也非挚友,只能算作故人吧。汪燕燕老家在潜口,虽不是大家闺秀,可也是耕读之家,其父便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我与她只是偶遇几次,熟悉她的名字,倒是她的“豆腐干”的方块文字,见诸于《黄山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日报》。20余年的磨砺,她跻身安徽作协,荣膺作家头衔,参与《歙县商业志》和“黄山市非遗大典丛书”的编纂,真的可喜可贺。一位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去算计数字,却打起文字的主意,绝非不务正业、旁门左道,而是源于耕读家族的基因遗传,更得益于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和她对文学的钟情。是故乡老宅雕花的窗棂和缀朵的栏杆、还有那四方的天井与静谧的庭院,孕育她的灵性;是老宅厅堂“钟鼎庆一堂春色,陶令词千秋蓝墙”和“潜口台痕上阶绿,蓝墙草色入帘青”的先祖墨香,激发了她的才气;老宅的一草一木,甚至古旧的花瓶、造型别致的“镇尺”,还有那一代又一代“蓝墙”主人的鼻息,催生了她眷恋故土的情愫和创作灵感。

你看吧,“每次梦见堂奶奶,她都是穿着我们小时候见过的斜襟老式裤褂,上面的折痕熨斗熨过式的笔直,梳着纹丝不乱的发髻,总是在一座老房子里,一座我童年的房子里,那是座结构颇似影视中大家族的宅院,但和影视中那些宅院不同的是那墙是蓝色的。”

《蓝墙》的开篇如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徽州独特的深宅大院的女人居家图,静谧安详又充满期盼。幽幽的青石小巷,这头是有着蓝墙老宅的无数牵挂,那头便是“前世不修”的徽州男人闯荡的世界。这一幕定格在作者幼年的记忆里,永不褪色。作者柔美敏感的笔,触及的不仅有至亲至爱,还旁及左亲右戚,更展示徽州大宅院特有的生活场景,四世同堂,和睦共处。

但作者的眼光并不囿于四方天井、有着蓝墙高耸的老宅院,她以女性特别的眼光,走出蓝墙,抚过徽州大地的山山水水,雨后行梁上,欢乐丰乐湖;观鸡公尖的花果山,寻山里人家的灵山灵韵。她艺术地再现徽州竹韵,欣赏刀尖上的舞者;抒写《翰墨情怀》的《轻灵与厚重》,品读《志气凌云,书画双修》的《永恒的追求》;她《依偎黄山,翱翔世界》,在《临界点回望》,去《寻找秋天》,寻找《京城客人徽州缘》。诸如此类文章,字字珠玑,情意绵长。有大家之豪气,更显女性之灵动。文质兼美,值得品读。究其源,是徽州的青山秀水,养育她的灵性;是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滋润她的才华。作家姚存山先生在书评中写道:“文学作品的美不在于文字,而在于作家的心灵。”这是对汪燕燕散文极为中肯的评价。

我想“读一本好书,品精彩人生”,不仅要把目光聚焦在大师名家的身上,尽管他们的作品千年不朽;作为徽州人,是否还应该读一读徽州本土作家的名篇佳作?徽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叹为观止的徽文化,滋养了名扬海外的大师先哲。且不说“程朱理学”“新安画派”;也不说陶行知、胡适能比肩古贤;单是改革开放就催生一批问鼎中原的实力作家和作品,比如李平易的小说和孙明廉的散文诗歌,因为他们作品是新时期根植于徽州大地、汲取黄山白岳之灵气的代表,是最接地气的佳作。“东南邹鲁”,文人荟萃,佳篇名作,层出不穷。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寻一点徽州古籍,读一点徽州本土作家的作品岂不美哉?

偶得《蓝墙》,细细品读,颇有感慨,是以为记。

新闻推荐

张光:来往走动越来越亲

张光是歙县台联常务理事、歙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曾任黄山市政协委员,籍贯台中市。他的外婆在新中国成立前从台湾...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