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谷风与黄宾虹 读石谷风口述史

黄山日报 2018-11-16 01:00 大字
□老茂

书名《亲历画坛八十年》由主人公石谷风自题。书中内容既丰富又珍贵,可谓“一本个人口述史,众多著名书画家”。石老记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赫赫有名的书画家、考古学家王梦白、刘奎龄、于非闇、傅心畲、刘子久、张大千、颜伯龙、王肇民、郑振铎、李苦禅、金禹民、王献堂、寿石工、高希舜、邱石冥等之间鲜为人知的良师益友情,介绍新中国建立后与林散之、白蕉、尹润生、唐云、米谷、胡继高、程啸天、王乐匋、陈鸿年、俞致贞、启功等知名人士富有传奇色彩的交往轶事。但书中浓墨重彩则是叙述与当代画坛大师黄宾虹的往事,对敬重石老和宾翁的后生或皖人而言,读来均饶有趣味,且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故该书的序言主题为:你的故事,我们的历史。

一、由“小书童”到“黄门弟子”

石谷风先生1919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2016年3月因病逝世,其铜像立于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祖籍湖北黄梅县。1935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艺术专科职业学校国画专业,1937年加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会,由此结识了黄宾虹大师。石老年幼笃学好问,得到宾翁的赏识,三年时间中常赴北京西城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7号的黄宾虹家,紧随宾翁学艺,被人称为黄先生的小书童。后石老离开北京到外谋生,仍经常向先生问学求教,受益匪浅。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由小书童忝列了“黄门弟子”。正如石老所述:“我能略窥书画鉴定门径,皆是先生所赐。他教从一点、一家入手,用极平常的方法去下笨功夫,对我一生影响至巨。”然而,先前的黄宾虹先生,不是后来大众熟悉具有如此众多画坛尊荣,那时尚无南黄(宾虹)北齐(白石)之誉,倒有“穷山水、富花鸟,饿不死的人物画”之说,故有人以为石老拜黄先生门下,那是自讨苦吃。但石老不以为然,认为黄老先生自有他高明之处。宾翁自己也认为:“墨法中的宿墨和渍墨是前人没有做到的,这是国画技法的一个难关。因此,我的画五十年后才能为艺林所重。”说明师生二人具有共同的慧眼和自信。

石老一生画过千余幅作品,写过千万字的著述,为安徽省博物馆征集到十多万计的文物,在我国书画界、收藏界大名鼎鼎极具分量,这些成就和荣誉的获得,既有宾翁的言传身教,更有石老自身的用功治学。

二、由“振华”到“谷风”

石老原名石振华,乳名牛儿。石谷风一名则是后来听取宾翁的建议所改取。宾翁对年轻的振华说:“自古以来,凡诗人画家都喜欢一个‘石’字,宋代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明代画家沈周,字石田;清代画家石涛、石谷,还有齐白石,他们不姓石,但在名字别号中都嵌上个‘石’字,你姓石,更应该起个很雅致的名字才是。”当时的振华觉得先生讲的很有道理,忙问取什么名字?宾翁笑着答道:“还是由你从《诗经》中找,因为书画与诗是分不开的,有成就的历代画家都是融诗、书、画于一体的。”振华据此从《小雅·谷风》中“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取名“谷风”。宾翁听之说:“谷风,即东风,有祥瑞之意,维风及雨,就是说东风可以化雨。名字的最后一句‘风’为上升,读起来有阻气、轻气。‘石谷风’,多好听,这名字本身就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画卷。”从此“振华”一变而为“谷风”,师恩情重可窥一斑见全豹。石老始终视宾翁“情同慈父”,并曾赋诗一首以表崇敬之情:“北窗剪烛乐无穷,数十年华翰墨中。遥至京都无觅处,空留古柏忆宾公。”

三、由“蝶居士”到“古风堂”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1865年农历元旦,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潭渡,生于浙江金华。常用一方“蝶居士”之印,并向石谷风解释其意:“早年拜师访友,好学渴求,如幼虫时期。寄居沪上(笔者注:1907—1936年),编辑书画、金石杂著,又历游名山,云烟供养,兼习绘事,是为成虫。今蛰居燕市(注:北京、1937—1947年),倦游困学,功亏翰墨,力争上游,一艺之城,必竭苦功。作茧蛹化,达变则生,不变则汰,化蝶破茧,羽化登仙,任意向往,是为予志。”实际上。皖人宾翁一生的绘画理论、艺术成就始终贯穿了不畏艰难、不骛虚名、达变则生的辩证及创新思想。其学养渊博、著述宏富,特擅山水、兼工人物、花鸟、草虫。

石老的画室取名“古风堂”,旨在要保持和发扬优秀传统,重振古风,传承中国人的优良品德,弘扬中国人敬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着重践行“情义”二字。2000年春上,安徽省博举办“石谷风从事文博、艺术工作六十年座谈会”,石老谦虚、低调地总结成功经验时说:“别无他法,就凭着一个‘勤’字,勤是不二法门。”师生二人,就凭一个“勤”字,成为传家宝和纽带,成为“补拙”“补缺”的共征。而“勤是不二法门”,是宾翁在北京于抗战时期,亲自书写的条幅赠予石老的。不言而喻,师生的生活、治学、处事是一脉相承,且始终不渝地践行着一个“勤”字。

四、由敬仰“黄先生”到敬仰“徽文化”

石老说过,“因为认识了黄先生,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在我成为黄先生门下的一位小书童时,其实那是命运之神决定了我的未来会与先生有些关系。”宾翁对徽州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常盛赞黄山称奇天下,地方物产富饶丰盈,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兴旺,文风的美茂昌盛,乡邦文献及书画名作的藏庋丰富。另外,新安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师友交游,相得益彰,因而书画名家辈出,又是文献之邦,宾翁对徽州的深厚感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石老。从北京之时与宾翁结识后,即常有作新安之游遐想,后来有幸夙缘安徽,亲近先生的故乡,所到之处,触景生情,无不与先生所言一一相印,于是更加深深爱上安徽和徽文化。从1953年安徽省博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其毕生的文物征集工作,乐此不疲地到享誉海内外文物之都的徽州抢救剪纸、文书,征集徽州容像、徽派版画、年画、墨模,收购名人书画、徽派盆墨等,为安徽的文博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令人钦佩的是,舐犊情深的石老有三个子女,因深感徽州人文之盛和新安大好山水之美,分别取名“黄山”“黄海”“白岳”。对黄先生和徽文化的敬仰足见其深矣,正如人问,谁能尽解其缘?

如今斯人已去,但追忆无疆。好在,有时间深处的记忆继续在滋润后生的心灵,有很多可以怀念与记忆的事和人。

新闻推荐

杭州至黄山铁路 开始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 世界级景观高铁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世界级景观高铁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