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琦:站在城楼看风景
□ 江伟民
她不遗余力地推介家乡的人文传承、民俗风情,让一个歙北乡村走出歙县,走出黄山,走进安徽乃至全国各地;她从一名赤脚医生做起,从一条宽不盈尺的小路出发,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不懈追求,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许琦的老家在歙北许村通往箬岭古道的马路边上,青砖砌成的城楼,古朴厚重。站在城楼上,千年古村许村一览无余。那高高低低的马头墙中,有着她儿时的甜蜜回忆;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巷里,有着她匆匆而过的身影;一路南下的昉溪、升溪,欢送她走出逼仄的大山,又迎接她的归来。
1951年,许琦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打小就受到了父母良好的熏陶,习字学画弹古筝。
许琦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和父老乡亲打成一片,攒下了良好的人缘。插队一年多后,就被当地村民推荐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随后进入徽州卫校医士班学医,毕业后进入歙县防疫站工作,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
1990年之后,许琦在县工商、质监等部门工作,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直至2008年从黄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秘书长的岗位上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退休了,就该静心养性,含饴弄孙,享受生活了,而许琦的退休生活,却是她新追求的开始。
歙县许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美轮美奂的楼台亭榭、庄严宏大的祠堂牌坊、素雅精巧的民居古庙、历尽沧桑的廊桥官道,相互映衬在青山绿水之中,让人流连忘返。但却由于宣传不够,千年古村并不为众人所识。这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许琦感觉身上有了一份无法推卸的责任——那就是去推介家乡,推介徽文化。
退休后的许琦开通了博客,并在故园徽州网站开辟许村专栏,之后又开通了微信和公众号,一有空闲就写文章,介绍家乡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情。她的文字清新脱俗,不加雕饰,加上众多精美的配图,让人一见倾心。
通过网络,许琦结交了许多媒体朋友。特别是在安徽广电台公共频道推出的《你好,新安江》中,许琦参与了拍摄的全过程。在歙县拍摄的数期节目中,她不仅是解说嘉宾,还承担了节目的临时负责人。2014年,歙县富堨镇木榨厂的菜籽油香飘“舌尖上的中国(二)”,这其中就有她做出的诸多努力。2015年,她更是走进省广电台,参与《旧闻新说》等多档节目的录制。为了争取央视的《记住乡愁》来许村拍摄,她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对接,硬是感动了总导演、制片人王海涛先生,破例带着摄制组来许村拍了一集《记住乡愁——义行传家》。《记住乡愁》的播出对外宣传许村影响很大。许琦成了家乡的宣传大使。
2015年以来,许琦开始着手修葺许村老宅,这幢房子在她父亲的手上就曾维修过。那个时候,父亲在外工作,却为了一幢并不常住的老房子花费大量维修资金,这让许琦不能理解。父亲说,家是一个人的根,有了家就有了根。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退休之后,许琦对家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领会了父亲的话。两年前,当她把家重新维修一新之后,去了父亲的墓地,深情地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爸,我完成您的心愿了。”
许琦除了著文推介,更在民俗许村大刀的恢复上,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1968年,许琦亲见过家乡大刀舞的盛况,一晃半个世纪过去,要是再不去搜集整理,一旦懂得民俗的老人辞世,大刀舞这一民俗就会彻底消失。一个个白天黑夜,许琦和当地村民一道,通过回忆进行大刀制作、动作恢复。正是在许琦的努力下,许村大刀舞进了安徽卫视的演播厅。
许琦有一堆头衔,她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徽学会理事、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省摄协会员、黄山学院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徽州民歌市级非遗传承人,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许琦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人人口中的许大姐。她是大家眼里不知疲倦,干劲十足的许大姐,也是众人心中一脸微笑,热情好客的许大姐。
站在城楼看风景,城楼的高度,体现的是人生的高度、宽度和广度;风景,不仅是眼前所见物化景致,更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站在城楼看风景的许琦,为了心中的梦想和使命,不遗余力地攀登着更高的城楼。因为她坚信,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站上更高的平台,才能拓展自己的宽度和广度,才能看得真切,看得深远。
新闻推荐
徽州大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直以来,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在歙东宋村,当地农民在农技专家的推广下尝试种植...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