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串串葡萄甜农家

黄山晨刊 2018-07-17 08:17 大字

徽州大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直以来,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在歙东宋村,当地农民在农技专家的推广下尝试种植结构调整,种起了葡萄,成为黄山葡萄种植的试验田。如今,宋村已成为黄山地区赫赫有名的葡萄特色产业村,享有“皖南葡萄第一村”“江南吐鲁番”“黄山葡萄沟”的美誉。

□ 记者 程向阳 汪嫒 吴玉莲 文/摄

A 首个葡萄试验田

宋村距离歙县县城约15华里,这里山高林密、风景秀丽。村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村而过,村后,飞布山为村庄筑起大屏障。

宋村种植葡萄的历史要追溯到30年前。1988年,这里还是一个只有板车路的穷乡僻壤,村民们的经济来源是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全村人均收入100多元。看着村民们生活困苦,从企业退休的村民吴奕科改变传统思维,提出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决定试种葡萄。说干就干,经过努力,吴奕科从市农委引入巨峰葡萄苗。拿到葡萄苗,他又找到吴美华等4户村民,跟他一起试种。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他们种的葡萄终于挂果。

“1991年葡萄挂果后,初次进入市场。当时市场上的葡萄稀缺,葡萄价格达3-5元/斤。”7月14日,说起当年的葡萄种植,今年54岁的吴美华仍很激动。他说,眼见着葡萄这么挣钱,村民们都打算大干一番。但1992年的一场大雨,导致三户村民绝收,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5户村民中,只剩下吴奕科和江勇两户继续试种。他们俩仔细研究葡萄绝收的原因,并向农技专家请教。了解到由于南方雨水多,葡萄挂果季节正是梅雨时节,要想葡萄收成好,就必须用塑料大棚避雨。于是他们用木材和竹编搭起第一代葡萄棚。果然,第二年葡萄产量有了大幅度上升。其他村民看到他们获得了成功,又开始学着种植。

1994年,37岁的吴云仪当选宋村村村委会主任。当时他家与吴奕科住在同一栋老屋内。上任的第一天,吴奕科就做吴云仪的“思想工作”:“当上村干部,就要为村民办点事,葡萄种植现在已经有所起色,你作为村干部应该起带头作用,鼓励村民搞葡萄种植,走致富之路。”采访当天,已是花甲之年、即将从村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吴云仪告诉记者:“吴奕科在村中德高望重,在他的叮嘱下,我立即召集村两委带头种植葡萄。自己也种了2亩。一块多钱一根苗,一亩地的投入不到1000元。1998年,葡萄挂果了,当年收入5000多元。”

第一次尝试“科学种田”就尝到了甜头,可乐坏了这位新任村主任。吴云仪用挣来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花了4800元,这也成为村里的第一辆摩托车。骑上摩托车的时候,他心里只有一个感觉,村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B 葡萄甜进千万家

经过8年的积累,1996年,宋村农民逐渐形成葡萄种植意识,家家户户开始大规模种植。为进一步提高葡萄种植技术水平,提高产量和质量,县农委专门组织村里的种植大户到浙江、江苏等地学习种植经验。之后在全村推广避雨栽培,2000年后,宋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葡萄。

家乡的葡萄产业也吸引着在外打工的乡民。2007年,在县城陪读的叶杏娟回到老家,种了10亩葡萄,与此同时,她在外开出租车的丈夫汪义有也离开“流动办公室”,回到家乡,和妻子共同经营葡萄园。

如今,这对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夫妻算是村里留守的“年轻人”,当时看着葡萄苗尚小,汪义有想到是不是可以套种菊花?于是说干就干,夫妻俩第一年种下的菊花就收入三四万元。此后,村民们也陆续开始套种菊花,种植葡萄的积极性更高,收入也提高。看到种植葡萄的前景,叶杏娟和丈夫也安心在家管理葡萄园,再未外出打工。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这是古人描写葡萄熟了的景象。7月14日,在叶杏娟的葡萄园里,即将成熟的葡萄品种多样,夏黑、醉金香、玫瑰香、金手指等品种如玉珠般缀满枝头,甚是诱人。夫妻俩的“爱情果园”2007年种下,第二年就挂果,取得15000元的收入,2009年,收入30000元,2010年,收入10万元,2012年前后,达到15万元。

由于种植葡萄的收入逐年递增,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红火,采摘游客渐多,2011年,夫妻俩办起村中的第一家农家乐。利用家中的两个包厢和客厅,一次可接100多人用餐。在葡萄采摘的一个月里,因了葡萄的带动,她的农家乐收入最多时达到3万元。

C 拉长葡萄产业链

2010年11月,宋村村级区域调整,原宋村、松关村、叶河村、杨坪村合并为现在的宋村行政村,全村辖5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790户,村民由原来宋村的不到1000人发展到2400多人。以宋村为中心的“黄山葡萄沟”通过多年发展,形成早、中、晚熟葡萄品种20多个,面积达6500亩的特色农业基地。该村还申请注册“宋村”牌商标,产品除供应黄山市场外还远销江西、浙江等城市,葡萄年产量1.6万吨,创效益1.6亿元,为宋村群众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2017年,宋村人均收入16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4000元。

据吴云仪介绍,今年宋村的葡萄产量将超过400万斤。其中40%是通过采摘游的形式销售,另外,村民快速适应网络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村中现已有20户村民开通网购渠道,产品销往江浙沪、北上广等二十多个省市。

为提高产量方便管理,村民们还自发投入1000多万元,将原来的竹编大棚全部换成钢架结构大棚。村民们从原来只重视产量,到现在更加注重葡萄品质。

“以前一亩地的产量有1万多斤,现在只有五六千斤。虽然产量下降了,但是品质提升了,收入反而高了。”吴美华说,以前口感不好的葡萄品种也逐渐淘汰。他的一亩地里有七八个品种的葡萄,游客可以根据口感,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种。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能增收。采访中,我们还见到宋村最老的葡萄树,吴美华家30年前种的老葡萄树,几次锯断嫁接后,老树发出新芽,这棵老葡萄树述说着吴美华种植葡萄的故事,也见证了宋村葡萄产业发展的历史。

采访当天,通往宋村的道路还在加宽施工中。据桂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范海斌介绍,这是岑山至宋村4.365公里道路加宽项目,是2018年县交通局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老村道加宽项目。由于原有的路面太窄,要在基础上加宽1米,确保路面宽度不少于4.5米,并增设错车道,这也是应对即将到来的宋村葡萄采摘游高峰期。

范海斌说,近年来,桂林镇结合宋村葡萄种植产业特点,注重典型户带动,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户,使其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有新的突破,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培养农村经纪人,加强产品运销;并通过专业组织联动,建立家庭农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

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黄山市葡萄种植普遍化、同质化问题,指导宋村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

新闻推荐

外出考察8天7天泡在景区 浙江玉环两名涉案干部被通报处分

近日,玉环市纪委监委通报2起典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违纪案件引发广泛关注。2015年以来,该市民政局殡葬执法大队副大队...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