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神飞仙游去 文采风流今尚存

合肥晚报 2018-05-20 01:02 大字

[摘要]———张仲平印象

○黄山是我师,我报故乡恩 ○新安画派,更当推陈出新 ○祖父张翰飞返回徽州办学之余,在黄山写生系列 ○父亲张君逸绘就王翚笔意,当年事眼前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母在北平就职于《新晨报》,此景此情 ○艺术交流,新朋老友相得益彰 ○艺术之家,艺术是事业、是生活 ○《天都莲花竞争秀》(550×220cm,2017) ○《黄山烟云》(138×69cm,1984年) ○《峡江烟雨》(140×69cm,1980年) ○《六月峨眉金顶远眺》(140×69cm,1989年) ○《北国之冬》(70×50cm,1993年) ○《浪击云崖》(69×55cm,1988年)

张仲平,1939年11月生于北京,自幼酷爱书画,祖籍安徽歙县,为书画世家;祖上世代读书授业育人,到他一辈已是第十二代,且一直享誉歙南。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都是享誉画坛的书画大家;早年张翰飞与黄宾虹、汪采白曾被誉为“新安三雄”。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书中评价:“张翰飞中年在黄宾虹之上”。张仲平年幼曾随父拜访黄宾虹,获手书“天道酬勤”。

少年时期,张仲平身处逆境;青年时期为安徽纺织厂工人,不久画才显露,调至合肥工艺部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频繁外出写生,善画黄山胜境,参与国际交流且屡获大奖,名声日著。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顾问、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安徽省孟子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刊推荐艺术大家、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张仲平的山水画,渊源于新安文脉,同时具有多方面的包容性。对于近代山水画传统,除去家学,更向诸多大家学习交流。特别是古代石涛的潇洒灵动与水墨氤氲、现代傅抱石的激情洋溢与墨韵潇洒,李可染的碑学入画与体面光线,他都认真参悟和吸取,从而在自己的富于民族精神的艺术中,转换了古与今,化合了中与西,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感受与视觉语言。

从师造化到创作,张仲平不满足于一般的“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他到哪里都要先看地质构造,然后在此基础上,把适用的皴法糅合到一起。他创作山水画,从来都不起稿,而是凭着写生积累的“胸中丘壑”“以大观小”把握局部,突出整体感与光感,挥毫泼墨,一气呵成。正如著名评论家孙克先生所称:“他笔下的黄山,不仅得其形貌,且得黄山神采,更得黄山气息,画出了黄山四时不息的生机,腴润温厚,骨肉停匀,云水涌动,氤氲酣畅。”

如今,张仲平虽已80岁高龄,仍老当益壮,画艺日显精进,不少佳作得到众多行家好评。其中《五百里黄山揽胜图》获得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的高度赞赏。

张仲平自幼秉承家学,在书画艺术上耕耘六十余载,对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诸多贡献,形成新安张氏一脉的山水画艺术,其笔下的黄山风骨苍劲、气势磅礴,在当今画坛上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著名画家侯北人称之为“清湘后又一人也”。

张仲平多次受邀赴日本与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国艺术团体及个人收藏,2011年11月,张氏一门三代130余幅绘画精品被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省博物院为新安张氏三代举办书画收藏展并出版收藏专集。张仲平艺术传略入编《歙县地方志》《黄山市地方志》《新安画派》《徽州人物》《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等数十类书画辞书。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画刊、东方卫视等众多主流媒体曾作专题报道。2013年7月,张仲平被授予“薪火相传——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称号,其巨幅作品《黄山迎客松》于2013年10月21日被中南海收藏。

“艺海无涯天地宽,万千景象生笔端。苦心耕耘七十载,三代传承敢担当。”张仲平不但自修艺事,而且弘扬国粹,广播艺种。其父张君逸解放后就在省艺术学院从事艺术教研,一些活跃在江淮艺坛的名家大师,不少得益于张君逸老人。张仲平承父诲人不倦精神,弘扬传统艺术。虽不在课堂授课,却以家为园地,无偿育人授艺。他的学生中有与其年龄相仿的退休老干部,也有咿呀学语的活泼顽童,更有众多大专院校的学生上门求艺。他把艺术作为一辈子修为的教育观输入给每位弟子。如今张仲平的学生早已遍布大江南北、雁北岭南,可谓桃李满天下……

□文/图 庐州读书人

新闻推荐

八处方入选首批经典名方目录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安徽省入选首批100个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的处方共8个,其中黄山市7个,分...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