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寒冬里,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杭黄高铁三阳站特大桥施工现场见闻

黄山晨刊 2017-12-12 14:34 大字

□记者汪悦吴玉莲

程向阳樊成柱文/摄

12月8日,记者走进歙县三阳黄杭高铁三阳站特大桥施工现场,探访冬日里热火朝天的建设者。

砌筑工:每人每天砌1000多块砖

在特大桥下的一处简易工棚内,记者看到正在砌砖的砌筑工洪金寿。在他旁边堆放着很多砖块,工友正在为他搅拌混凝土。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砌筑放钢筋的支架。洪金寿戴着手套,他先将混凝土浇在砌好的砖块上,轻巧地拿起一块砖,丝毫不差地放下,另一只手拿着铲刀,敲击几下,并划去挤压出的水泥。再拿一块砖,比画下位置继续放置,然后重复着砌砖、抹泥的动作。不一会儿,一段砖墙逐渐成型。

洪金寿是歙县三阳镇中村村民,在三阳站特大桥施工现场已工作三个月。“这些砖块砌好暂时拿来堆放钢筋,我们今天上午已砌了四条,平均每人每天要砌1000多块砖。”洪金寿告诉记者,他原来在外地打工,小孩要上学,就回到家乡工作。

打桩工:团队作业精准稳

在施工现场,来自池州的老张和工友们正在调试机器。他们负责打桩基,把桩打进地里,然后用水泥浇筑。整个工程有190根桩基,每个桩基要根据地质条件决定下钻的深度,一般要往地下钻井10多米深,如果是一般土壤会比较好打,如果是岩石就会复杂很多。一台机器需两个操作工,连续工作3天,整个工地有7台用于打桩基的冲击钻同时作业,预计一个月可以完成所有施工。

据了解,这是一个专业的打桩团队,有10多人,半个月前来到杭黄高铁三阳站施工工地。打桩基最主要的是用电安全以及机械操作安全,钻机一定要摆放平稳,不能倾斜,稳钻平面位置误差不能大于1厘米。这就要求操作员精确操作,所有的机械设备必须一机一闸一漏一箱,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必须符合行业及国家标准,不能超负荷运行。

早已习惯冬季施工作业的他们,对三阳站的气候还算适应。刚到工地看到这么一个村,竟然还有一个高铁站感到挺稀奇,且站台如此之高,让人惊叹。(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钢筋工:细扎快拧出好活

在另一边的空地上,钢筋工朱苓正在忙碌着。“我正在扎钢筋,就是地砖笼子,埋到地底下,往里面倒混凝土起稳固作用,相当于一根根柱子。”朱苓说的钢筋笼,主干大约有十八九米,需要将70根左右的铁环扎在主干上,平均每人一天要扎一长根。只见他一手持绑扎钩,一手拿绑扎丝,将绑扎丝勾到钢筋主干和铁环之间,迅速旋转几下,并将绑扎丝拧紧。朱苓的动作很快,说话间,他已绑了好几段。

朱苓是四川资阳人,11月来三阳站特大桥施工现场。记者注意到,朱苓工作的场地并无工棚遮挡防风,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正在施工的朱苓蹲在地上一动不动地扎着钢筋。“刚来黄山不太适应,这边温度比我们家要低。这几天温度低,风也大,太冷了。”朱苓说,冷忍忍就过去了,施工现场每一份工作都很重要,需要认真负责。

炊事员:在工地做饭挺开心

正值晌午,来自四川攀枝花的李大妈和老伴坐在门口晒太阳,虽有大太阳,可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有些刺痛。才来这里不到一个月,她还不太适应这里的气候,尤其是早晚,温差太大。而且工地地势较高,风大,出行也不太方便。晚上住在工棚里,能听见风呼呼地吹。

李大妈说,她和老伴在工地给工人做饭,前不久,接到儿子的电话,说这边工地缺人做饭,她就和老伴来到这里。虽然条件比老家门口的工地艰苦,但能天天看到儿子,守着儿子,挺知足。她和老伴今年都60多岁了,家里还有儿媳妇和孙子,儿子陈重(音)是一名施工队队长,多年来都在外面工地跑。这次有机会给这些跟儿子一起工作的人做饭,她和老伴挺开心。

新闻推荐

生态古村引客商

12月2日,歙县新溪口乡塔杭村朝山尖组,当地村民用手机拍摄几乎无人居住的村庄。据了解,朝山尖组原有40户人家,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生活不便,山上大半人家已陆续迁建到山下。这个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