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春风十里渡烟村

黄山日报 2017-08-11 14:34 大字

□江伟民文/摄

春水初生,春林初茂,春风十里。一个春光四溢的日子是适合出行的,登登山,看看水,逛逛山里人家。抑或邀上三五村民,闲聊着一个村子的前世今生,都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当我们来到王村镇烟村、烟村渡和杏村时,这一“有趣”的走访,到底心事反复,心生凝重了。自然还有惊喜。从岁月留下的痕迹里感受曾经的时光,思绪飘荡,星移斗转,穿越千年。

渐江王村段,看来是个盛产“谜窟”的地方。除了花山、烟村之外,在烟西村与杏村搭界处的一处山丘,相隔不足百米的杂草丛生处就有三处石窟。

世纪之初,花山谜窟名噪一时,引得游人蜂拥而至。这样的热闹场景,似乎对散落在渐江两岸的烟村、烟西石窟没有丝毫影响,这两处依旧伴着杂草、伴着填积的淤泥,过着悠闲寂静的日子。只是守护着他们的附近一代代村民心有不平了,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唠叨着,喋喋难休。

过一窄长田埂,上行数十米,扒开杂草,石洞豁然。借着手电进得洞来,竟见石凳石床,方知所言非虚。无论花山,烟村,烟西,原都属王村镇所辖,方圆十余里的山丘,俱为麻石,成了古时一座天然的采石盛矿。只是,出石口与渐江相距数百米,庞大的石料又是如何运输的呢?当地村民认为,原来的河道应该是紧贴着出石口的。又有村民认为,出石口与渐江也就300米左右,只需挖一河道相接便能解决石料运输难题。时光流逝,江河改道,山川易容。往事越千年,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但至少,一座石场连接一条江河方便石料外运的解释,是合乎常理的。翻看《歙县志》,方知烟村在东汉时期(25年—220年)就有人烟,这与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石窟形成年代是相符的。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吧,为了完成堤塝、水坝、石桥、牌坊等修建工程,一个个采石劳作的场景涌现了。我们的先人们,凭借简陋而实用的工具和一个智慧的大脑,掏出了一个又一个硕大的石窟。为了方便这一经年累月的工作,他们在左近安家落户,于是,村庄产生了。围绕一条渐江,先人们立下了脚根,升起了炊烟。

只是觉得,烟村、烟西这样的村名,都有一个“烟”字,而这“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说,这烟来自炊烟,多少勉强了。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村落,有了村落就有炊烟,绝不仅仅烟村、烟西独有。一村民道,这烟自然不是炊烟,而是烧山取石之烟。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

烧山取石,石遇高温后,取渐水浇之冷却,巨石自然开裂,省去不少人力物力。只是现在,我们无法去彰表那个想出极妙法子的石工了。那些索绕山间、水侧的烟气、水气,倒是让村子有了一个极好听的名字。

一江澄碧水如镜,浩渺烟波总是春。古时候,烟西又叫烟村渡,以一个渡口名村,可见当时这一千年古埠的繁华程度。只是现在,一切都安静了下来,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江东去的渐江水、水面上欢快畅游的鸭子以及水口林的几声鸟啼。

烟村与烟西隔江相望。虽叫烟西,位置却在江右,处烟村东南向。而烟西的旧名烟村渡,倒让烟西成了烟村的影子一般。或许说成兄弟村落才更贴切。一个渡口,就剩下了数块麻石垒叠成的台阶和台阶顶处一高两丈、长丈五、宽五尺的雕楼。雕楼没有设置任何攀登的路道和台阶,临江一面木板上开了两圆形窗户,像两只眼睛紧盯着一条渐江。这里面的风水堪舆成分,自是不必赘言了。千百年来,渐江水泛滥成灾的日子总归是有的,设一神物避祸去害,永保平安,也就成了当时民意民愿的体现了。

在烟西,村民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村落曾经的繁华盛况,直至到了“街上店铺林立,生死不用出村”的程度。而现存尚好的古建筑,亦是大门紧闭。还有一间老屋开着门,坐了不少村民,一古稀老者正在切脉开方。他叫江杰超,2008年从徽州区人民医院退休,是烟西“江一帖”的第13代传人。烟西“江一帖”在伤寒病上多有研究,加上医德高尚,深得当地村民尊敬。“世尊岐黄仁济术,代禀慈善乃家风”。从老屋正堂那幅沾满烟尘的老对子上,我们看到了历数百年而不变的优良传承。

从烟西沿渐江东下五里,便是杏村。当地村民相告,杏村原来就叫杏花村,缘于一个村落四周都是杏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寥寥几笔就让几间沽酒草屋名垂青史。而今天,我所在的杏村,却少了大诗人的光顾,而依旧藏在深闺,少人问津。只是这一切都难以掩盖她的清丽端庄。一个古木参天的水口,水口外的千亩沙滩,千百年来,一直静静地守护着一个村落月缺月圆,日出日落。我们没有见到杏树,我们见到了一片占地十余亩的水口林,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滩,数十耕牛,低着头,享受着一个春天带来的盛宴。

杏村村民姚明星,今年81岁,与这片土地相守了81年。老人介绍,这沙滩草坪其实是渐江多年来发大水时冲出来的。1969年以后,村里组织大家在沿江建起了石塝,这一工程就耗费了三四年时间,目的是用来耕作,他们种过花生,种过小麦,种过芝麻,只是时常会受到水淹,收成并不好,慢慢地就不再种了。后来就改为放牧养牛了,多的人家要养五六头。

杏村无杏,却多了水口沙滩。凭借渐江的浸灌,在沙砾中顽强存活下来的小草小花,以自我的方式,渲染着一个春天的美丽,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或许并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但我们在融进历史、记录历史的过程中,这种神奇却被无限量地扩展开来。

新闻推荐

老谢细算生态脱贫增收账

“我们这里的茶叶富含硒元素,鲜叶可卖到300元/公斤。我对脱贫有信心!如果再把旅游搞起来,我家不但要脱贫,还要争取奔小康。”日前,歙县许村镇箬岭村大西坑自然村贫困户谢明华高兴地说。老谢今...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