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友:大师笔下黄山需慢慢品味
陈廷友,1963年生,安徽合肥人。著名国画大师亚明先生弟子。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聘书画研究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安徽渐江国画院院长。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十七次画展。
我平常便喜欢画山水,尤其喜欢画黄山,而且画得还挺多,要说没有受到黄宾虹老师的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黄宾虹祖籍便在歙县,是新安画派的后继人物之一,早期受明末清初时期画家渐江所影响。那时的新安画派,是以黄山、白岳及徽州山水为创作题材而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宾虹老早年在研究渐江的过程中,包括后来的创作,就自然沿袭了山水画这条路。他早期的作品,大多也是以描摹、借鉴古人为主,那时他画出来的作品,既能找到元人的意境,也能看到宋人的精密。大概等到70岁以后,才开始师法自然,自成体系,走出了自己的路。
宾虹老笔下的黄山,基本就是他心中的黄山。但是,在绘画功底不够的人眼里,却是很难辨识,因为他的黄山是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所创作的。
他诗书画皆有精通,笔下的黄山,也苍劲有力。你仔细去看,隐约还能看见几分书法的感觉。所以在鉴赏宾虹老画作时,需要去细细品味,越品越有味道。宾虹老的作品很浑厚,乍一看,可能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有细心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无穷韵味。就像一些大师的作品,在当时,可能也是不受待见与欢迎,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由我们后人,慢慢挖掘,才能发现其中的价值。
就在中国画的地位来说,宾虹老既可以说是一个大家,也可以说是新安画派的一个重要的传承者。他一直都在研究笔法,他的焦墨、树木,还有一些浑厚的笔墨,下笔如挟风雷,一挥而就,可以说,直到现在,他的笔法,还很少有人能把握。
他晚年所创作出来的一些雄厚的画作,也可以说是在大自然的领悟中所得的。
有一次他在山中写生,一场大雨没有防备地来了,雨后,他细细观察山中的气象变化,揣摩云海幻景、松涛竹雾,第二天再根据这些记忆,真正找到那种“黄山感觉”,一气呵成,顿时完成一幅画作。
很多时候,我们绘画都太过于拘泥,太具象。当我们看见迎客松便画迎客松,看见飞来石就画飞来石……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正大师的画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如果只知道看了便画,那还不如用照相机去拍摄了。
我也喜欢画黄山,尤其是雨后的黄山,雨后的黄山变化最大,气质最难捉摸。气候的阴晴,云海的起伏,都很难把握。我觉得黄山的真正的美,不是登上山顶时,也不是等待日出时,而是在雨后,雨后的黄山!只有在雨后、在黄山的气息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平时去黄山所发现不了的美!
而像雨山、夜山,也是宾虹老最擅长的一种创作类型。雨山、夜山在我们山水画中,是最难表现的,即使在前人的画作中,也很难找到一些踪迹。宾虹老是从这里面感悟,自成体系,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如此雄厚、飘逸,这也是一种美学上的追求。他是用一种泼墨、焦墨、积墨,以及最难画的树木,来对画作进行加工,其特点就是透、黑、亮,能和雨后的初晴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作品,是在反反复复的创作中,对画作、对细节进行加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如他画的夜山,远看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有走到近处观摩,才能体察到其中的精华。
大师的作品,总要慢慢去品味,慢慢去发现,才能找到藏在里面的美。像宾虹老的作品也不例外,他也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才形成自己的画作风格与笔墨语言的,用最难的泼墨、焦墨等笔法,去勾勒山水,对大自然不断吸收,不断感悟,不断尝试,不断创作,方成大师。很多画家之所以晚年成名,是因为都需要有这么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平常在创作过程时,也是从宾虹老的山水画中,慢慢提炼其中的精髓、营养,包括他的美学造诣。只是模仿是很难学到什么东西的,我们倒也不必仿的太像,但要注意汲取其中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画作风格。
现在出现了黄宾虹大热的现象,可能会有很多人去选择画黄山。我觉得要画黄山,应该是画自己心目中的黄山,不能一味地去模仿,那样是体验不到最真实的黄山的。 孙守国 祁海群/文
新闻推荐
歙县行知小学举行“颂最美教师”演讲比赛,12名青年教师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发现平凡中的美,用真挚话语赞颂各自眼中的最美教师,以弘扬教育正气,凝聚社会正能量。邵兵张宏艺/摄□柯五堂晨刊讯近日,黟县各...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