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国工匠王金生

黄山晨刊 2017-07-05 14:16 大字

□江志伟

他年少习艺,大器晚成,九十高龄依旧操刀,乐此不疲;

他眉发皆白,授徒无数,耄耋之年获取中国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传人头衔,依旧不忘初心。他当过著名影星张国立半天老师,《非凡匠心》重展徽州木雕技艺精粹;他就是——

我们是在王金生的木雕工作室里找到他的,采访就从老人使用的工具上聊开了。在手艺人的眼中,工具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疏忽不得。王金生的雕刀,从小到大,从细到粗,或勾或剃,或铲或削,或凿或描,形状不同,用法各异,一件顶级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这些工具。最让人称奇的是,所有工具都得自己汇图后打制,再经粗打细磨,多次使用后方能顺手。王金生收徒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看你会不会选制工具,打磨工具。

王金生虽说上了年纪,但每天都要到家对门的工作室干半天活。单锯锯木,铁刨刨板,那架式,很难把他和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等同起来。按他的话说,干了一辈子的手艺,确是怎么也放不下了。无论晴雨冬夏,只要在这里使上一阵子刀铲斧锯,人就会显得格外精神。

王金生出生于1928年,老家在武阳乡正口村,1958年,因拟建新安江大坝,父亲带着一家子移民到了郑村镇堨田村。之后新安江筑坝蓄水,老家被淹没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留下的是王老保留至今从未改掉的歙南水乡口音。

王金生16岁起跟着表哥学起了木雕。父亲举家迁徒的时候,王金生正随着师傅在合肥美术工艺厂工作,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安徽馆的建设。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手工产业百废待兴。30出头的王金生积极响应当时安徽省委“复兴歙砚”的号召,毅然从合肥回到家乡,在歙县工艺厂主抓砚雕的生产工作。

一个从事木雕的人,突然转行做砚雕,多少让人不可思议。一年之后,王金生携12块歙砚作品前往上海参加会展,其中11块砚很快被订购,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只是当时的歙砚没有包装,王金生又再次干起了木雕,成了歙县工艺厂歙砚木盒制作第一人。

1988年,60岁的王金生退休回家,那套伴随他大半辈子的大小凿铲,始终未曾离过手,木雕依旧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真正迎来王金生艺术春天的是世纪之交的2000年,已过古稀的王金生,为黄山北海宾馆创作了《黄山大观》、《黄山全景》两幅大型木雕壁画作品。令王金生蜚声于世的则是东方灵山胜境佛教艺术博览馆的镇馆之宝《万寿山五百罗汉堂》木雕作品,材质是出土的两千年前的金丝楠木。

《五百罗汉堂》木雕作品,根据无锡宫廷画家王方岳画作创作而成,由12块汉代金丝楠木木板组成,长40米、高1.7米,是一巨幅木雕画,王金生带领两个徒弟精心雕刻了一年多才完成。这一巨型木雕的成功,使得王金生的创作欲望日益高涨,在对木雕技艺的孜孜追求中,《百骏图》、《蓬莱仙境图全图》、《寒江胜揽全图》等一批力作横空出世,“王氏制造”的徽派木雕作品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领域。

2007年,80高龄的王金生,又雕刻起了长9米,宽0.5米的《清明上河图》。这一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的木雕巨制,王金生师徒三人足足干了两年才完成。该作品在合肥展出时,有人曾以130万元的价格求购,但老人却不舍得卖。按他的话说,自己干了一辈子手艺,算要给自己的家乡留下一件像样作品吧。

而今,王金生老人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无数。今年初,北京卫视摄制组来到歙县录制《非凡匠心》综艺节目,著名演员张国立等人现场拜学王金生老人,体验木雕的工艺、技艺。

或许我们在惊叹王老精湛的技艺之余,更应该领悟的是,他七十多年只做一件事,这份纯粹的专注的精神,正是大国工匠的精神所在。

新闻推荐

我想变成小鸟

·歙县城关小学小记者站潘烨航(三年级)·如果人们问我想变成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变成小鸟。因为小鸟可以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变成一只小鸟,我再也不会背着重重的书包去上学,不用写...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大国工匠王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