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墨砚的凤凰涅槃

黄山晨刊 2017-06-09 14:24 大字
□记者汪悦程向阳文/摄

2004年,歙县被国家定为“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日前,记者走进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探寻徽墨歙砚发展和传承之路。

A

百年墨砚老品牌

胡开文,原名胡天柱,清代四大徽墨家之一。少年时去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为创业积蓄资金,后娶汪启茂之独生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

胡开文次子胡余德于乾隆四十五年(1782)创“胡开文”墨店于休宁。初期,规模很小,至道光末年才奠定雄厚基础。同治三年(1864),设分店于歙县,店名“休城胡开文老店”。

民国初年,歙县有墨肆四家,年产徽墨2.5吨左右。抗战时期由于提倡国货,墨肆增至八家,年产15吨。建国前夕有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从业人员23人,年产量不到两吨。建国后,徽墨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56年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徽墨厂。1982年,歙县徽墨厂更名为“歙县老胡开文墨厂”。

歙砚因产于歙州(今安徽歙县)而得名,它肇始于汉,驰名于唐。唐元和年间,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将歙砚与端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此说一直沿袭至今。歙砚受到了历代骚人墨客的青睐。南唐后主李煜曾称:“歙砚甲天下。”

1999年7月,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兼并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徽墨歙砚珠联璧合,携手共进。

B

世代坚守显匠心

1978年,21岁的周美洪顶退休的父亲班来到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结果就再也没出这个厂,一待就是40年。

采访中,周美洪最喜欢说的不是生意,不是效益,不是自己。他说得最多的是文化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要沉下心去带领更多的人来传承老手艺。”采访中,周美洪多次加重语气重复这几句话。周美洪本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传承人,他反复强调,徽墨和歙砚的制作技艺均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很难恢复,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传承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行动上。在砚雕车间,记者见到了砚雕大师曹阶铭。曹阶铭自幼爱好书画艺术,受传统文化熏陶。1973年,19岁的曹阶铭在安徽省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从事歙砚雕刻工作。1999年企业改制,他拒绝个体高薪聘用,依然留在歙县工艺厂,从事歙砚创作、设计、生产管理工作。为保护“歙州牌歙砚”的品牌和传承“歙砚制作技艺”尽心尽责,数十年来,亲手制砚千余方,为传承砚雕技艺培养了数十名新一代传承人。

锤墨师傅姚仲林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进厂至今,在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已经工作了40年,还有两个月姚仲林就要退休,他告诉记者,“没有人来学,退休后我还会继续干下去。”在他看来,由于锤磨比较枯燥,干的又都是体力活,现在年轻人来学的不多。

“希望厂里的非遗传承人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传给下一代,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周美洪一心希望能将厂子原模原样地保留、传承。目前,歙县胡开文墨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0余名。

C

年轻一代促发展

与有些老手工艺厂的采访不同,在老胡开文,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在锤墨车间,只见十几名工人旁若无人、动作娴熟地专心锤墨。在车间最末的工作台,记者发现一个年轻的身影。他叫叶晶,今年28岁,在墨厂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今年从学徒刚刚转正3个月,是锤墨车间最年轻的一位师傅。

1984年出生的周健是厂里唯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他是周美洪的儿子,大学里学的是建筑,数年前改行来到工厂,逐渐承担起工厂的管理和销售工作。

和锤墨车间不同,刻模车间十分安静,说话都要压低几分声音。记者见到王小丽时,她正在专注地制作自己的刻模作品,动作十分娴熟。王小丽老家阜阳,是歙县的媳妇,之前在工厂里做事,她跟着师傅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已经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墨模雕刻工序。

在砚雕车间内,学徒工孙晓强正戴着耳塞,抱着块石头专心创作。“你来采访我,我都没打扮一下。”一说话,95后的性格就显露无疑。问及为何要来学习砚雕,孙晓强说自己喜欢砚雕,感觉很有趣,所以就来了。孙晓强是歙县徽城镇人,今年刚满20岁的他学习砚雕技艺已有两年时间,他爷爷也是墨厂退休的木匠师傅。初中毕业后,孙晓强放弃了读中专,直接来学习砚雕,在孙晓强看来,砚雕的图案设计也就是一门艺术,在砚雕世界里,思想可以任意驰骋。

记者在车间内走一圈发现,砚雕师傅大部分都是男性,车间一侧一位清秀文弱的女孩如一盆开在墙角的杜鹃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她叫王姝恬,今年22岁,歙县县城人,因为对传统砚雕很感兴趣,王姝恬行知学校毕业就开始学习砚雕,从事砚雕已有5年,已经成长为砚厂的女性砚雕传承人。王姝恬说,她爸爸同意她学习砚雕,妈妈可能觉得女孩子做砚雕太辛苦不是很支持,男朋友也不支持。“但我觉得女孩不能靠人养着,还是要靠自己,既然我对这行有兴趣,就会义无反顾坚持。”王姝恬说,虽然自己可能在力气上比较吃亏,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把砚台雕刻出特色来。

周健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歙砚雕刻行业鲜见女性身影,但随着近年来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扬,砚雕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老行规渐被打破,女性也逐渐现身砚雕行业。

D

千秋大业靠传承

2006年,徽墨、歙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几年来效益不差,销售不成问题。2016年,墨厂全年销售总额2000多万元,其中出口120万美元。但人才困境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徽墨销路不是问题,效益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周美洪说,厂里一线工人工资也不低,都是按计件工资,做墨工人基本上每月5000元以上,做砚工人更是能拿到7000-8000元。

“学手艺和学习一样,需要功夫下去,需要积累。”周美洪坦言,做墨做砚并不复杂,但制作徽墨、砚台工作重复,相对枯燥,较难吸引年轻人,“都说我们这些工厂没有年轻人、招工难,其实是好多年轻人是静不下心来学习,做做就要走了。”

据周美洪介绍,整个工厂130多名工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20%,分布在锤墨车间、描金车间、刻模车间、砚雕车间等车间,但青黄不接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老一代师傅都陆续退休了,仍然坚守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周美洪盼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成为徽墨、歙砚制作的接班人和生力军。

徽墨、歙砚,这些坚守传统、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为了保持生命力,将“80后”“90后”吸收进来,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者。而这些80后、90后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传承的希望。

新闻推荐

汪富强:创新发展成就梦想

在歙县,有这样一位创业青年,在20多岁的年纪,毅然脱离父亲的庇荫,在短短六年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个有为青年就是黄山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奖者汪富强。2008...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