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女同胞多个“娘家人”

黄山晨刊 2017-05-31 18:23 大字
□ 江伟民

一出学校大门,从事临床医学的她,就被分配到县院妇产科,当起了一名普通医生,从此就和一声声婴啼、一个个患者交融在了一起。转眼20多年过去了,一个个白昼和夜晚记取了她靓丽的身影,一个个经她救治的女同胞烙下了她青春的笑容……她就是歙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凌瑶。她说,她要做的就是让来到妇产科的妇女多个“娘家人”。

练好本事放首位

凌瑶特别爱笑,一笑两个酒窝,如邻家小妹,让患者如沐春风。可在业务上,凌瑶是个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人。她常说:“待产的孕妇也好,等着手术的患者也罢,她们一进医院,就想找个依靠。要想当好她们的‘娘家人\’,手头上就得有本事。”

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2001年凌瑶来到安医大进修本科。再次入校读书,她不仅是个有着7年临床经验的大夫,还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孩子太小,我平日里上夜班,他都会闹,这次远离家乡,长时间难见面,一定会闹得更凶。”可一投入到学习中时,凌瑶就会完全忘记自己的母亲身份。

2007年,凌瑶前往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进修一年;2011年,她又被医院选派前往芜湖弋矶山医院专门进修腹腔镜手术。这两次学习,让她在业务技能、手术经验等方面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这些年来她在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等方面有了独到造诣。多年来,她主刀的剖宫产手术成功率达100%。不少患者一住进医院,就点凌瑶为自己的主治大夫。这样一来,凌瑶也就更加忙碌起来,许多时候不是自己值夜班,也会在半夜里被电话铃声唤醒……

丈夫成了“家务男”

凌瑶是个特别爱学习爱钻研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县院医疗诊断辅助器械不全,很多病症的判断,靠的是一双经验独到的眼睛。凌瑶爱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有时也向病号“学”——很快的,凌瑶在医生岗位上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她们都是她的病号。凌瑶说,“工作一忙,其他事就忘了。带孩子、做家务,买菜烧饭都是丈夫在背后默默支持。”

凌瑶的丈夫是一名中学教师,平日里课程重,但做医生的妻子显然比他忙多了,丈夫特别支持凌瑶的工作,担起了所有的家务。有一次,凌瑶休息,通知母亲来家吃晚饭,她要亲自下厨包饺子。肉馅才剁到一半,急诊的电话来了,凌瑶把刀子往丈夫手上一放,就冲进了茫茫夜色之中……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好几次,就像老天爷故意做的恶作剧一般,以至她母亲后来说,“再不要你家吃饺子了,我一来,你就走,还是不来好些,那样,你也可以多点休息。”只是凌母不知,就算她不来,凌瑶也会被一次次的电话约走。

外地常来咨询声

凌瑶的手机从不关机。除了医院里的电话外,还有不少她原来的病人也会不时打电话咨询。“有了问题,半夜就打电话给我,这些半夜来电我都已经习惯了。”凌瑶说。

远在杭州打工的汪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凌晨两点的一个电话,凌瑶也能接到。三年前,汪女士回县院待产,认识了凌瑶,至此后,凌大夫就成了她的“健康顾问”。“这样的电话,一周要接好几个。远程指导,虽说有误差,但她们信任你,你接通电话的瞬间就等于给她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5年秋,歙县富堨镇一20出头的孕妇在分娩时,宫缩乏力,大出血,在一系列措施都不见效的情况下,凌瑶利用她从大医院里学来“背带式缝合”技术,为这名妇女保住了子宫,给了她再次做母亲的权力……23年来,凌瑶休息的时间很少,有时候,自己生病发烧了,吃两粒退烧药,依旧坚持在救护一线……满身的疲惫,只要患者的一个笑容,就全然满足了。

凌瑶说,这么多年来,她积下的假期已经超过了“一年”,总是没有时间陪家人去休假。她欠儿子一个少了妈妈陪伴的童年,她也欠儿子一次少了妈妈陪伴的旅行……

新闻推荐

关爱留守,这个六一很温馨

□张玉春鲍艳霞记者程向阳文/摄晨刊讯5月27日,来自歙县和上丰乡计生协的志愿者们来到革命老区吴家坦教学点,结合中国计生协成立37周年暨全国计生协第19个会员活动日契机,陪伴当地小朋友...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