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钟声绕桂溪
乍暖还寒的早春气象,硬生生地把一个农家茶事,延迟了半月时光。在徽州农村,自古便有“雨前为茶雨后草”的说法。时过谷雨,清丽新安江栏目组走进千年古村绍濂乡小溪村时,这里的茶事依旧兴旺不减。一个村子空荡荡的,只在一个中午或者黄昏,农人集中售茶的时候,才又变得热闹起来。我们的探源之行,就在时而空荡时而热闹的桂溪流域——小溪村开始了。
桂溪是渐江中上游的第二条主要支流,河道长24千米,宽26米,坡降8.9‰,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古祝岭、笔架尖;小源出大峰尖、摊方岗头,在方坑村上游汇流,再经青溪、小溪、红庄至庄前汇濂溪,经上店汇入渐江。
与一座村庄的紧密相拥做比,丛林寺显得落单,孤零零地立于村东头,保持着数箭距离。这样的距离,对一座寺庙来说,当是离人烟太近了,未出村口就能张望,多少失去隐秘的魅力。众所周知,千年古刹大多藏于山巅茂林之中,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数小时徒步方可一窥真容。丛林寺没有故作高深,这样的位置,对于任何一个观瞻者来说,当是应该感激的。
丛林寺始建于唐太和五年(831),宋迁现址,明清时曾多次维修,是全县十寺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该寺正殿有彩绘,殿后有明代水墨圣手丁云鹏的绝笔壁画,现存一幅罗汉、二十四幅观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院北侧相连的一排老房子,原为僧房,现住着人家。主人一身农家装扮,正在几块木板搭成的简易案板上抄写经书。他叫释也农,就是千年古刹丛林寺的守望者。释也农的父亲释元空,解放后还俗,找不到出家前的家人了,便以释为姓,在僧房安下家来。眼前的释也农,个子瘦小,面容憔悴,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个古建行的大木师傅,就在前些年,徽州府衙修建时,一个工地上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四年前,释也农受疾患影响,不能再扛斧拉锯了,改行拿起了毛笔,抄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售卖度日。
丛林寺的晨钟暮鼓已经停歇了近70年。自然,70年的时光在千年古刹面前,显得短促而不值一提。站在寺庙前,闭目细思,仿佛就又回到了钟鼓悠然、香火缭绕的过往。
后唐清泰三年(936),也就是丛林寺建成105年之后,项氏迁入,与其淳安茶园小溪祖居地相似,遂名村为小溪。南宋后科甲鼎盛,又作桂溪,为项氏祖居地,村中部分陆姓。村有十甲,陆姓属第四甲。村中毓秀亭,又叫“午朝门”。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是三间两层建筑,为寻常亭子的三倍之大。亭外一墙,上书“北苑”二字。历史上,仅东苑、北苑有山道分别通往王村和绍濂。两苑城门一落,村子便与外界隔离。“十甲里”在桂溪南岸,古时出村无路,仅毓秀桥相连。一个村的构建地貌,把“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古语演绎得尽致淋漓。
小溪村位于桂溪河两岸,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明贤辈出。至于多宝塔,志书记载为项氏所建,原有七层,因坍塌后剩四层。当地村民却另有说辞,认为塔为陆姓人家所建,因何只有四层,是项陆两姓“斗法”的结果。陆姓占据村头风水宝地建塔,项姓人家随即在塔对面的山头上建亭“破法”。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陆姓所建之塔,建到四层时,就再也建不上去,故此留下残塔。自然,项姓为小溪大姓,什么事都要占个先,多少“霸道”一些了。
行文至此,不由得再次想起丛林禅寺中的丁云鹏壁画手迹,不由得想起衰败经年的千年古刹和古刹中“日日勤拂拭、不使惹尘埃”的守望者。让人欣慰的是,一个千年古村、古刹,早已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丛林寺在三年前已成省保,之后的保护和开发,都会依照规范逐步实施。
我们渴盼着古刹钟声蓦然响起的时刻。
新闻推荐
□刚鸣初识凌建立缘于一组文化墙上巨幅的山水画作,气势恢宏、壮观。画面用素墨构成,青山连绵耸立,云雾缭绕。山壁下一处空地结一茅舍,舍内明轩净几,舍周边古木参天,有几老者围坐舍内,或下棋品茗...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