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华:一人一校41年
记者 舒俊 樊成柱 程向阳 文/摄
潘立华,歙县上丰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曾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那年他57岁,一晃4年过去了,如今61岁的他已扎根大山41年。3月9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探访把整个青春都献给教育事业的高山“红烛”。
一人一校,是教室也是宿舍
A
岩源村地处山区,村落依山势而建,这里的人被称为山里人,而潘立华正是这山里人中的一员。连绵起伏的高山,崎岖蜿蜒的山路,从岩源村车行半个小时来到吴家坦自然村,这是一个海拔近千米的山村。记者望着村口的吴家坦教学点,平房很小,门口春花灿烂,分外妖娆。
教学点只有潘立华一名老师,潘立华在这里上课也在这里生活。门前是一块空地,门口种着花草,走进教室,孩子们有的在午休,有的在写作业,潘立华慈爱地看着他们。教室不大但很干净,黑板上是潘立华上课时留下的板书,教室的旁边有间小屋,与教室只有一墙之隔,那是潘立华的卧室与办公的地方,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以及几件生活用品。走到办公桌前,桌上的备课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翻开备课本,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每天都认认真真地记录,一天都没落下。上面记录着每天的卫生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孩子的安全教育与饮食卫生等。“每天晚上都会写备课教案,一般要到10点之后才会休息。”潘立华告诉记者。“潘老师,这样的生活,单调吗?”“不单调,很充实,看着一个个孩子快乐成长,从大山中走出去,我内心很满足。”一脸真诚的潘立华说。
从1976年成为一名教师以来,在这个偏僻的山区一干就是41年,“大山里环境封闭,孩子想走出大山,就一定要有知识。”潘立华说。有人说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寒冬,才等得到花开。在这样一个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深谷的大山中,潘立华“一人一校”一待就是41年,秋去冬来,春风化雨,用大爱托起大山孩子的梦想。
B
一师五生,是老师也是亲人
岩源村是革命老区,是贫困村,当地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所以大部分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有孩子的则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一间教室,只有5个孩子,学生分别为小班、中班、大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他们全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中除了一位学生家庭条件稍好,4位学生的生活处境都很艰难窘迫,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有的孩子父亲身体残疾,有的跟着奶奶一人生活……这5个孩子年龄都很小,最小的3岁,最大的也不过7岁,潘立华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父母。
“老师像爸爸一样,他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练书法,还给我们做好吃的……”这是7岁的静静说的,7岁,本是一个爱哭爱闹的年龄,然而,这个小女孩却异常的懂事乖巧,多了一份本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成熟稳重。孩子的话是纯粹而没经受污染的,在静静的眼里,潘立华是老师更像爸爸,而在5个常年难见父母两面的留守孩子的心目当中,潘立华也是他们的亲人,平易近人、性格温和的好爸爸。
C
一天六课,是学校也是家庭
接受采访前,潘立华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黑板上工整地写着生词和拼音,他先示范朗读,孩子们大声地跟在后面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满面笑容。对于孩子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他不会批评,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既让孩子知道错误又让孩子懂得某些道理,寓思想教育于文化教学中,教学在潘立华看来不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教室墙上的“学习园地”里,那里放着孩子们的作业和图画。随便翻开一位孩子的作业本,上面的字迹十分工整,写得也很好。“通过这样的展示,大大加强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潘立华说。针对幼儿、一年级、二年级等不同年级的学生,潘立华会统一教学,分类指导,采取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天上六节课,除了固定的语文与数学教学以外,其余课时会用来上体育课、美术课以及音乐课等。”潘立华说,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潘立华把学校当成这5个孩子的家,中午做饭给孩子吃,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教室门前的空地上,潘立华和5个孩子们一起跳绳,这是潘老师在给孩子上体育课,孩子们跳得很棒,61岁的潘立华跳得满脸通红,但很开心。望着孩子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记者也被深深地感染,仿佛整座大山都被感动了。
记者感言:美是什么?美是潘老师正如蜿蜒在吴家坦山涧中的一道清泉,美是潘老师正如吴家坦巍峨的大山一样坚定,“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潘立华,用41年的时间坚守山区,坚守教师这份职业,用大爱书写坚守之美,奉献之美,像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天气暖和了,柑橘再不修枝、施肥、喷药,就要错过最好时节了。”阳光明媚,在歙县新溪口乡塔坑村,当地聘请的技术人员余大宝一边示范一边给柑橘种植户讲解:“多余的徒长枝,不论多大,都必须剪掉...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