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妙笔绘就城乡美

黄山日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 本报记者 殷元元

岁月如歌,城乡巨变,黄山大地处处透射着文明风范,呈现出城乡交融发展的崭新画卷。

以青山和绿水为“名片”的黄山市,在城乡建设中坚持围绕宜人宜居宜游的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做文章,遵循以人文本、生态优先、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环境,加速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建设进入“高铁时代”

随着去年6月黄山高铁的正式开通,黄山市城市建设近几年来阔步向前,昂首进入“高铁时代”,处处演绎着“速度与激情”:四通八达的道路构建了城乡一体的框架,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重点项目夯实了城市基础,新的城市版图正舒展胸怀,见证发展。

2015年7月8日,黄山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城建基础设施上取得突破,首个PPP项目——G205国道改建和梅林南路正式动工建设。项目开工一年多来,各方建设主体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按照既定目标加速推进工程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占比83.9%,计划10月底完成全路段16.24公里机动车道沥青摊铺,确保年底竣工通车。

这条路非比寻常。它是2015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串联屯溪区、徽州区、新城组团,辐射歙县,形成城市组团间沟通的快捷通道,增强组团间联系,对于拉开黄山市城市框架,完善城市路网,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黄山高铁北站交通枢纽重要联系通道,有效解决其外围交通集散问题,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并有效缩短了货物和客流的运输距离,产生更多的时间效益,使区域间经济可接近性得以提高,改善投资环境,直接有效推动、提升沿线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带动三个组团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它还是黄山市创新投融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项目,是黄山市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探索起步,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促进黄山市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据统计,近五年来,黄山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39亿元,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一环三片”格局初步拉开,黄山经济开发区、歙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试点;合福高铁、黄祁高速、徽州50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模有序拓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4.5平方公里扩大到62.6平方公里;区县城和建制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屯光等8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全市城镇化率由43.3%提高到51%。

美丽乡村建设“蜕变成蝶”

秋日的黄山,云淡风轻,层林尽染。广袤的徽州乡村中,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这是黄山最美的记忆,也是黄山最靓的景色。

2012年以来,黄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联系黄山实际,依托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三美目标”,打造“六型村庄”,抓好“八项任务”,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6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变,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全域化规划、全景区建设、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黄山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从2013年起,全市每年滚动培育建设100个以上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每年治理改造300个以上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与此同时,黄山市还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保留乡村风貌、传承徽州文化结合起来,确保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12亿元,开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155个、完工821个。首批36个省级重点示范村、2014年度55个省级中心村已全部建成并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在首批皖南片区考核中,黄山市一举包揽3个“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名额和皖南片区前五名,除西递、宏村等老典型外,一批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突出、村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在黄山大地不断涌现……

西递村成功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庄里、凤霞等9个村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雄村镇、庄里村和卢村入选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潜口、南屏等12个村被评为“2014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西递、宏村、猴坑、山岔4个村入选“中国名村”300强,猴坑村还荣获2014中国名村幸福指数十佳。

美丽乡村建设,村美是基础,民富是关键。黄山市全面整合山、水、田、林、湖、村等优质资源,做大做强茶、竹、果蔬、苗木、菊花、泉水养鱼等精致农业,深入推进产村融合,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到“十二五”末,黄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2元,年均增长13.5%。

城乡建设带来幸福生活

黄山,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是人们向往的宜居家园。

在城乡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建设者按照“惠及百姓、提升形象、完善功能、促进发展”的要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黄山建设得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

近两年,黄山市在建成和开工保障性住房4.7万套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城市老旧小区整治提升工程,共将投入上百亿元,改造13228套棚改房和百余个城市老旧小区,切实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

黄山市还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的基础上,以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守护青山绿水,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新、改建市政道路88条,新增道路长度127.57公里,新增道路面积 266.3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覆盖面积 179.2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 137.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4.93平方米。

黄山市还先后建成了市图书馆、市老年大学、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屯溪一中新校区、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了黄山风景区南大门综合服务中心、北大门游客中心、“智慧黄山”旅游指挥调度中心等旅游接待服务项目,还大力发展了供水、供气等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不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立足新突破,新建了海绵城市项目、黄山路地下空间利用项目,以及中心城区人行道和绿化提升改造、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公共停车场建设三个PPP项目。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将大大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便捷的生活、居住环境。

五年,不长,黄山城乡建设万象更新,城市品位步步攀升,乡村生活勃发生机;五年,也不短,黄山儿女深切感受着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变。

下一个五年,市委市政府将围绕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目标,推动城乡建设在波澜壮阔中继续前行,让梦幻黄山美景永驻,让礼仪徽州风范长存。

新闻推荐

歙县首推“出口退税贷”

近日,歙县金融、税务部门正式联合推出“出口退税贷”业务。项目实施首日,即有1户出口企业获得万元授信意向。“出口退税贷”以涉税信用确定授信规模,最高可达万元。涉税信息提供、审核等流...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妙笔绘就城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