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采茶究竟有多美?

黄山晨刊 2016-04-11 14:34 大字

□ 记者 黎小强

“茶山飞出一对金凤凰,茶山的阿妹俏模样。十指尖尖采茶忙,引得蝴蝶翩翩飞,引得蜜蜂嗡嗡唱,引来了对面坡上的砍柴郎。砍柴的阿哥嗓门亮,一支情歌两人唱”,当杨玉莹的《茶山情歌》在茶山上回旋时,我在想,采茶究竟有多美?

4月8日,帮扶贫困村,我们党支部一行再进歙县王村镇横联村。10余人分成两组,为缺劳力的贫困户采茶。又与胡仙花老人见面了,两儿在杭州打工,独自生活,一年二三千元的茶叶收入维系她平淡、窘迫的生活。上次我们调查时,老人反映采茶难,这次我们来了,真心帮老人一回。不是采茶能手,多数未上过茶山,我们心里没底。

清明时节的雨缠缠绵绵,茶山上泥泞不堪。天气预报说阴转多云,我们仍未雨绸缪,有人带伞,有人带雨衣,有人穿高筒胶鞋,有人换上运动鞋。踩在仿佛沼泽地的山坡上时,我们知道所有华美的鞋在此黯然失色,我才知道脚下的浅帮胶鞋挡不住较深的泥沼和油菜地里的水珠。一不小心,在山坡间腾挪时,脚下一滑,坐在泥地上。好在无人发现,又好在做好全身脏透的准备,我迅速爬起,续行。

胡仙花老人的茶园在低矮的山坡上,不大,中间有片小树林,几只鸟雀叽叽喳喳。四周山上全是茶棵地,但采茶的村民不多。我们一人一袋,老人客气,每人发只苹果、两鸡蛋。说不要,老人耳背,明白意思后硬往手上塞,嘴里嘟哝着:“共产党真好!”一激励,我们干活更为卖力。老人的茶园尽管不大,但新芽不少,想必老人一人没气力采吧。我尽量完整采芽,一手拎袋,一手采。同事发现这样影响效率,建议袋子搁下,两手配合,多采些再入袋。如此,我们不断向前推进。太阳渐渐热烈,茶棵地像蒸笼,汗冒了出来。我们发现,由于茶棵低矮,只有躬身采摘,时间一长,腰确有些吃不消。好在大伙说说笑笑,女同事还用手机播放《茶山情歌》,时间在愉快地流淌。

胡仙花老人在茶棵地一隅安静地采着,袋子系在腰间,两手发力,绝对是老把式。老人平时天蒙蒙亮就上山采,今天因陪我们才迟了。老人沉默着,我却看出她的艰辛。儿子不养,这片小小的茶园就成了她此生的依靠。她要用布满老茧的手不停采摘,采出自己的衣食来。在这样纯粹以谋生为目的的劳作中,她能有多少欢欣?她能欣赏鸟儿欢唱、蝴蝶蹁跹?一日日单调、重复地采茶,她可能就被岁月塑成一架麻木的机器。我们与老人虽同在茶园采茶,境遇不同,目的不同,体验自然迥异。采茶图发微信,朋友圈一片艳羡,换了胡仙花老人,或许是万难理解的。

《茶山情歌》在茶山飘荡,阿妹和砍柴郎的情话是那么动人。忽然想到《诗经》中一些描写采摘的篇章,比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采卷耳的妇人思念远方的征夫;《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罗敷之美让采桑生动无比,让过客“但坐观罗敷”。劳动有了情感的翅膀,于是翩翩动人。将采茶当旅行,采茶能不让人神往?而采茶若为沉重的谋生呢?

胡仙花老人在机械地重复采茶的动作,我的眼前幻化出美丽的采桑女罗敷。老人也有过那样溢彩流光的岁月吧?

新闻推荐

A行知小学:远程网络教学研讨

□ 张宏艺晨刊讯 日前,歙县行知小学参加长三角“行知组合”远程网络教学研讨活动,在线聆听上海宝山行知小学教师的示范课,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活动中,接着“互联网+教学”平台...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