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捐款哥”汪四清:甘于清贫快乐助人

黄山晨刊 2016-04-26 14:30 大字

□  记者 王玲琳

徽州区西溪南镇有位众人夸赞的“捐款哥”。在2005年买房欠债的情况下,第一次捐2000元资助6名贫困孩子。从此就一直没停下捐款助人的脚步,即使在自己患严重心脏病住院手术期间。妻子郑夏玲说,作为“捐款哥”汪四清的家人,从第一次的不理解到如今随丈夫一起捐款帮助他人,让她感受到了帮人一把的快乐。

4月上旬的一天,记者来到汪四清所在西溪南镇胡家村1号的家,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单层建筑,狭小的庭院、简单的家具、洗得发白的被褥,给人感觉他的生活仍旧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11年来,汪四清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大山里的贫困生100多名;为母校图书馆送去不少书籍;2013年,徽州区遭遇“6·30”特大洪灾,他捐出1000元;身边同事亲人需要帮助,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甚至连自己心脏病手术住院期间,还为生活困难的病友捐款……

“前段时间我从小认识的一个同村妇女得了尿毒症,我们一听说,汪四清就跟我一起买了东西带着2000元去看她。”郑夏玲说,她貌似被丈夫的助人行为所感染,只要听说哪里有人需要帮助,就会回来跟丈夫说,尽力去帮助别人。

据了解,11年来,汪四清帮助他人花了20多万元,自己一家人却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

去年春节前,夫妻俩了解到一位生活困难的邻居可能连过年的钱都没有,很是着急。便趁着与邻居散步时,将事先准备好的1000元掏给了邻居。

“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觉得这样值,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我们拉一把,他们也许就能扛过去。”面对一些人的不解和质疑,“捐款哥”朴实地说。

谈及2005年首次捐助6名贫困孩子,汪四清一家记忆深刻。当时,老家在歙县郑村的他们决定来到妻子娘家所在的西溪南生活,掏光所有积蓄买下现在的这所住处,房子总价8000元,因为没钱支付全款,便商定分3年付清。那年新学年开学前,他从在徽州区洽舍乡工作的朋友处得知,村里有贫困学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我一听,那就捐助一个吧,这点钱还是能拿出来的。”汪四清说,当他前往老友所在的乡镇了解贫困生资料时,老友拿出了6名孩子的情况介绍,让汪四清从里面挑一个。眼看着快开学了,他要是帮助一个的话,其余5名孩子还没有人帮助。于是,汪四清当场决定,这6名孩子的学费全部由他来出。

回家后,汪四清没和家人商量,就把在家务农的妻子刚刚收上来的2亩稻子卖了600元,再加上自己的工资一起送到这6名孩子的手中。“我当时气坏了,女儿在上中学,房子还欠着债,他倒好,把家里的钱都捐了。”郑夏玲说,在那种情况下,丈夫帮助一个孩子也就算了,却一下子帮助了6个,还承诺每年都管,那怎么行?当时,为了捐资的事,郑夏玲和丈夫冷战了好久。

第二年,这6名孩子有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爱金,汪四清无需再帮助他们。但孩子们一直将这位和蔼可亲的伯伯藏在心底,纷纷用写信和努力学习的方式来回报这位恩人。

“这些信都是那6个孩子写来的,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觉得丈夫的这种行为,对于被帮助的对象来说实在是太温暖了。”从一个铁盒子里,郑夏玲拿出一沓信件,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她保留下来的,连丈夫自己都忘记了。

2014年,汪四清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歙县人民医院治疗,当时,生死未卜的他在病痛之余,还向护士打听困难病号的情况,并为素不相识的同病房患者和隔壁病房困难病号送去400元和1000元。

“是他决定捐的,钱是我付的,我都习惯了。”郑夏玲说,这11年来,丈夫的工资和额外收入都掏给了不认识的人,他开心,她也支持,只要一家人开心快乐,物质上过得去,她愿意和丈夫一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新闻推荐

月日歙县绍濂乡绍濂村从湖州某服装厂返乡的打工妹余雅

4月21日,歙县绍濂乡绍濂村,从湖州某服装厂返乡的打工妹余雅雅和妈妈程雪兰一起采茶。余雅雅今年29岁,外出打工12年,近年来每年茶季都要回来半个月帮妈妈采茶。余雅雅说,妈妈家有茶叶七八亩,每到茶...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