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观归户鱼鳞册品赋税漫长史

黄山晨刊 2016-03-22 18:37 大字

□ 李可贵

明清时期,官府通过编制鱼鳞册等文书,将全国的土地牢牢控制在官府手中,为赋税的征收提供依据。鱼鳞册以都图字号为单位编制,列有户主、土名、田地四至、农田清丈等项,并绘有田地形状图。因其状若鱼鳞,故得名。由于鱼鳞册是以都图为单位编制,但在现实中,农民并不只在本都图占有土地,在外省、外县、外都图也有可能占有土地。这样在本地的鱼鳞册上就不能完全反映出该户的土地状况,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为解决这种状况,明清两朝又编制了归户鱼鳞册,即《归户清册》,将一户的所有土地编制成册,按册纳税。因此,《归户清册》是一种农民土地纳税的册簿,既是将同一业户所有分散于不同都图、不同地点的田土汇总登记在该业户名下的一种土地文书,也是一种赋税文书。《归户清册》不失为我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品味一段赋税历史的珍贵史料。

在笔者的藏品中,有两本清代光绪年间的《归户清册》,颇有历史和文物价值。

一本是歙县三十一都二图七甲胡成本户的《归户清册》,光绪十四年(1888)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的一种别称)立,册里胡四有书。本书尺寸长为24.2厘米,宽为20.5厘米,5页10面(含封面、封底)。全册无表格,皆由胡四有用毛笔黑字繁体竖行书写,并钤长方形红印30处。

册里一共3页6面。第一面有6行字,分别为:七甲胡成本户;官民田地山塘列后;一则田;一则地;一则山;一则塘。第二面第一行字为:习字弍千弍百四十号 田税五分二厘二毛五系(下有数字残缺)。左边下半位置有3行小字批注:再批此税出卖与所宜户一半;屋基此批其晒坦西边东边路外余地;统统未曾出税。第三面为空白。第四面有3行字,分别为:习字弍千四百十三号 地税壹厘 埵口;习字弍千四百五十二号 地税壹厘 张公埵顶;习字弍千叁佰五拾弍号 地税壹厘 土名橑车头。第五面为空白。第六面有2行字,分别为:习字壹万壹千七百二十五号 山税三厘 毛包坞柴山;习字弍千六百拾九号 山税壹分弍厘 土名埵

另一本是歙县三十一都二图七甲胡振斋户的《归户清册》。本册尺寸长为23.1厘米,宽为19.2厘米,5页10面(含封面、缺底页)。该册用蓝色印刷,内有直行表格,皆由胡四有用毛笔黑字繁体竖行填写,并钤长方形红印28处。

封面上仅印了“归户清册”4个特大蓝字,并且分为两行成一正方形。

册里第一面有7行字,分别为:歙县三十一都二图七甲胡振齋户;一则田;一则地;一则山;一则塘;共折实田;光绪拾捌年(1892)季春月(农历三月) 日册书。第二面5行表格填了3行,即:习字弍千三百四十号 计田税弍分 土名长坦(下注:橑车头外坦);习字弍千三百五十号 计田税七厘 土名窑窟(下注:祖屋内房步厨灶猪栏基);习字弍千四百五十五号 计田税六分  土名张公埵。第三面未填。第四面也是5行表格填了3行,即:习字弍千三佰四十九号 计地税四分五厘 土名楼儿前(下注:新屋);习字弍千五佰九十三号 计地税五分一厘四毛五系 土名大坦熟地;习字弍千五佰四十三号  计地税五厘 土名平台山脚(下注:父母祖坟并菜地)。第五面未填。第六面5行填满,第七面填了2行,依次为:习字壹万一仟四佰五十三号 计山税一毛弍系五忽 土名车头坞口祖坟;习字壹万一仟三佰弍十四号 计山税三厘 土名岭上祖坟;习字壹万一仟四佰三十六号  计山税九厘 土名来龙住后荒山(旁注:九厘内出俞福寿五毛七系);习字壹万一仟四佰七十八号  计山税五毛 土名水塘塆荒山;习字壹万一仟七佰二十号 计山税七厘五毛 土名后坞头荒山;习字壹万一仟八佰十九号  计山税三厘 土名外玄坑;习字壹万一仟四佰四十四号 计山税壹厘六毛 土名观音堂下。后面是空白表格。

这两本《归户清册》,纸薄柔韧,色微泛黄,虽有残缺但还算完好,楷书填写,字迹工整,内容详尽,记载了胡成本和胡振斋两户的土地和赋税信息,其所收税种包括田税、地税、山税及塘税、屋基税、坟地税,折射和反映了徽州农民当时的土地和赋税的历史状况。像这样的《归户清册》现在存世较少,难得一见。百年无废纸,民间能有此一百二十多年前之文物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从中可以了解到徽州税文化的悠久历史,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土地状况、税收政策等,不失为一份极为珍贵的徽州税文化文物。它是徽州人诚信纳税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徽州先民们良好的纳税意识,以及朱夫子倡行的“早完国课,虽囊空虚,独有余庆”的徽税风范。灿烂的徽州文化是先人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珍贵的涉税文物,让人感叹其博大精深而回味无穷。

新闻推荐

歙县石潭村作为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春暖花开季节桃花

歙县石潭村作为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春暖花开季节,桃花、梨花、油菜花将山村装扮得美若仙境,众多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图为3月20日,游客在石潭花海中留影。记者 樊成柱/摄...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