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箬岭古道记

黄山晨刊 2015-06-10 18:55 大字

□ 汪爱群

核心提示: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东黄山突兀而起的山峰若隐若现。再往下走,远远地可以看到东黄山的凤凰源景区裸露的岩石,隐隐约约的壮美风光。

有些地方,若是与你有缘,或迟或早,你总是要去的。

初夏,我终于来到箬岭,这是最近几年驴友们所喜爱的一条千年徽青古道。从太平坐车至许村,然后换车坐当地的小中巴十余里至箬岭脚下的小村庄,期盼已久的箬岭古道便以蜿蜒盘曲的姿态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眼前了。

上山的古道洁净宽敞,保存完整,几乎全是青石板,并没有想象中的繁芜杂生。路两旁是或疏或密的竹林树林茶园,间或转弯处一个小小的路亭,溪涧上一道古老的石桥。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从容,不慌不忙。许多青石板上,铺满了一层枯黄的竹叶。这个季节,可能正是旧年的竹叶落尽今年的新叶长满的时候。有时阳光透过斑驳的竹影树影,照在一米多长的青石板上,洒在青石板枯黄的竹叶上,静静的,不声不响,仿佛还是一千年前的旧时光旧模样。

天气实在是很好。阴到多云,偶有阳光。虽然已经是初夏,然而头天一场恰到好处的雨让气温又从几天前的郁闷燥热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到处是油油的新鲜滋润的绿,到处是醇醇的花草树木的香。加上一路上溪涧流水,空山鸟鸣,实在是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体力太差,一上古道,同行二十多人大多跑得看不见影了。对于同行有些擅于爬山的人来说,箬岭上下三十里山路走走停停,简直就是闲庭信步,小菜一碟。而对于我来说则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一路上我狠狠地拖着大部队的后腿,远远地落在大部队的后面,几乎总是一个人气喘吁吁拄着拐杖,艰难地一步一阶地拾级而上。好在知道同行总会在前面等我,所以也并不着急,心安得很。这样也好。也许这于我来说是最适宜的了。我甚至喜欢了自己能远远地落在最后面。正好可以一个人细细地品味古道,体味从前。

这里曾是古代徽州通往北方的一条重要官道。当年赶考的学子,做官的老爷,忙碌的商人,更多的是当年的百姓,肩挑手提,赶着骡马曾在这条古道上熙来攘往。这里曾是当年他们走的一条寻常路,通往外面世界的官道。当年,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达官贵人,都要从这条古道上走过。如今身为现代人的我走起来竟然那么的艰难——某种程度上,现代人的身体素质真是大大地退化了。

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古道的青石板,气喘吁吁来到汪公庙遗址。这是为了纪念古代徽州第一伟人隋末英雄越国公汪华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年汪华曾在此高举义旗,率领大军在箬岭镇守关隘,保境安民。徽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后来徽州的百姓为了纪念汪华,在徽州各处建立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汪公庙。箬岭的汪公庙就是其中之一。

汪姓在徽州是大姓。隐约听父亲说我的祖先就是从歙县许村迁徙过来的。那么这就是我的祖先了。我的祖先曾是那么一个令人景仰的了不起的英雄啊!身为汪姓后代子孙,我的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有这样了不起的祖先,我真为他感到骄傲与自豪!

终于到达箬岭关。石砌的关洞上方有“天险重关”四个遒劲厚重的石刻大字。站在关洞的上方极目远眺,一边是徽州许村明媚秀丽的山川,另一边是东黄山谭家桥雄伟壮丽的风景。

过箬岭关进入太平县境内,山顶的青石板古道似乎变窄了一些,然而道路两旁的植被却明显更加丰富,森林更为肥沃茂盛。山上到处是参天大树,尤其是大片大片的杉木林——每一根都需要一人多合抱,笔直的有六七层楼那么高,仿佛真的是要伸到天上去了。

一路下岭,古道渐渐变宽。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东黄山突兀而起的山峰若隐若现。再往下走,远远地可以看到东黄山的凤凰源景区裸露的岩石,隐隐约约的壮美风光。

继续下行,经过当年上海茶林场知青开辟的大片大片的高山茶园,想起了作家王小鹰笔下那苦难的然而又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不由得感慨万千:当年大批上海知青从繁华的都市一下子被抛到这交通闭塞的东黄山大山深处,这满山的茶园都是他们当年留下的印迹啊!

新闻推荐

社区党员干部素质提升不忽视

据李霞报道,6月6日下午,屯溪昱中街道党工委组织街居党员干部、基层党支部党员代表62人,开展“百名书记讲党课、千名党员评党课”活动。街道党工委书记带头以《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箬岭古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