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些悄然播撒的爱

黄山晨刊 2015-05-22 15:58 大字

□ 孙 洁

多年来当高中班主任,总要处理学校分配到各班的一些困难补助。开始那些年,名额很少,数额也不多,处理便简单。后来,普通高中助学基金名额常规化,社会救助也逐渐增多,数额也加大了,于是一些不太困难的家庭也鼓动孩子来申请,觉得得不到就吃亏了似的。作为班主任,我们一般总是先考虑哪些孩子是单亲,哪些家境确实困难,哪些家庭一段时间内遭遇了意外,有时也结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生活用度的节俭与否来衡量。

一个单亲男孩,母亲早年病故,父亲也常年病恹恹的。他学习勤奋,生活节约,身体瘦弱,性格内向。除了学校的资助,我常常给他烧点菜或肉,并悄悄在网上为他发过求助帖。一位盛唐社区的文友寄来了几百元钱,帮助他增加些营养;另一位天涯网友“老虎眼”决定资助他每月几百元,但不放心,请了一名本地网友在县住建委工作的方正来查看,了解情况后如实反馈,然后如数寄钱来,直到男孩家妹妹外出打工后家境好转;男孩子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一写信告诉他。某年暮春,他没有换洗衣服,我带他上街去买两件长袖T恤,开店的女老板认识我,知道他不是我孩子,了解情况后,跑上楼抱了一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并一直说衣服不是最新,别介意!

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经过招考进入电视台当了记者,并找到了一位在乡镇工作的美丽妻子,最近结了婚。但愿越来越好的他,以后也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时传递爱心!

另一个女孩,家中可能确实有些困难。姐姐也是我校毕业,因为成绩优异,学校给过许多奖励许多补助包括减免学费等。这个来就读后,成绩一般,表现也一般,却一再向我索要补助,我也尽量把为数不多的困难补助发给她。可是她总不满足,不太会感恩,有次深夜我查宿舍,正好听到她和同学在抱怨学校和老师给的太少,让我在寝室门口停住了脚步,叹息了一声,没有迈进去。

一个单亲女孩,父亲早年弃他们而去,母亲其实是个残疾人,个子特别矮,第一次来班级找孩子,我只注意了她比窗台高不了多少的样子,以为是个小孩呢。可是,她的女儿个子高,模样清秀,极其勤奋和刻苦,成绩越来越进步,高考时考上了211类院校安徽大学,我为她申请了团市委的希望工程助学基金,还一再找当时的团县委负责人吴炯,嘱托落实,后来发放了5000元,算是解决了她们家的一时困难。这个孩子大学四年成绩都是系第一,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优秀坚强的女孩,爱自己残疾的母亲,感恩母校和老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还有一个女孩,年龄偏小,不是很懂事。其父母早年离异,由八十岁的教师退休的外公抚养,当然,三年的困难补助都发给了她;高二时,她的母亲又病故,等于是父母亲都没有了,是孤儿,大家都同情和唏嘘,我于是动员班上同学捐助了4000元送去;之后每逢福利捐助,有三次,数额都比较高,都尽力帮助了她。可是她学习不认真呢,高考后,三本分数都没有上,去上了大专,于是高考后的一些机构有资格限制的捐助,我再也没有办法为她争取,徒留遗憾……

2011年又带一届学生,市供电公司的程立余先生和孙建宇先生找到我,说他们每年都给希望工程捐款,但是觉得不如找个对口的孩子直接捐助这种方式更好,于是选定了我们班的两个女孩,分别捐助了6200元和3600元。程先生来歙县时,还经常来学校看望孩子们一下,拎盒牛奶什么的,鼓励两个孩子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争取考上好大学。我曾经开玩笑说要帮他俩写个赞扬的文章,可是程立余说,千万不要,做这一点点事还要宣传,丑死人了。高考后,两个孩子一个上了安徽大学,一个上了安徽工业大学。两个女孩及家人拿来烟酒感激,我代为退回了,拿来两箱家里摘的枇杷感谢两位叔叔,我因没有空送到屯溪去,挨到快烂掉,于是都被我狼吞虎咽了,呵呵。

初夏的夜晚,突然零零碎碎想到这些,并急急地敲下这些文字,无意于歌颂哪些人,也不是要揭哪些人的短,更不是提醒一些人必须具备报答他人报答社会传递爱心的责任。我只是感动,感动于许多人无私、无怨、无悔的付出。

在中国,扶危济困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当今,商业捐赠是讲究义利结合的,爱心捐助是否意味着必须无偿付出?施爱者悄然而行,可能并不想索要回报,可是受之者呢,我觉得,还是要存回报之心,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时候,怎么回报,可以慢慢思考和选择……

每年的高考后,给我们学生提供希望工程奖金的机构,尤其是歙县陶行知慈善助学基金的老板们,都很认真地上门核查,如实上报,并陆续发放爱心款物。那些不经意间播撒的爱,犹如明朗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受助者的身上,更悄然停留于他们的心上!

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一路播撒花籽,来年开满鲜花,芬芳无限……

新闻推荐

残疾猕猴“偷食物”警民呵护送山林

□ 程海峰 吴中华晨刊讯 5月22日,歙县上丰乡禹坑村上演了一场警民携手保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的动人场景。当天下午,桂林森林派出所接到禹坑村民的求助电话...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