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暖关怀走进麻风病人家
□ 记者 许晟文/摄
拎着4壶油,扛着2袋米,提着2床棉被,崎岖陡急的山道上,一行人相互鼓劲,奋力攀行,不时甩一把汗珠子。偶尔惊飞几只山喜鹊,曳着长尾巴叫喳喳,划破山谷的空幽。
今年1月25日是第6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28届中国麻风节,活动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 24日,市疾控中心、歙县疾控中心和歙县残联联合开展走访慰问,为麻风病人送去温暖和关怀。
首站璜田乡沙坦村。
指着路边一条登山道,领路的当地村医说,病人就在这座山上,住在自己家里,家里还有老婆和儿子。有人担心,没提前打招呼,病人不在家怎么办?村医回答说,肯定在家的,不仅是因为山高路难走。
山道时陡时缓,半是山泥,半是石块,参差不齐,踩着硌人,须拣着地方落脚。途中遇到一名村妇女,得知是慰问麻风病人,妇女遥指山头一间土屋,说就在那里。土屋四周,还有几户人家。
边走边聊,记者得知,病人曾在歙县街口镇石槽坞麻风病医院就治,因多年无新发病人,且所有病人已治愈,麻风病医院近年撤了,病人全转入家庭进行畸残康复,回归社会,与家人和乡邻共处。
土屋后的石阶上,病人正在晒太阳。听到有人叫唤,病人艰难站起,一手拄拐,一步一瘸走下来。十来级石阶,走了1分多钟,病人还在半腰。一名疾控人员迎上去,将病人搀扶下来,回到家中。
走近细看,病人拄拐的右手,紧靠大拇指和食指相扣,其他均残缺。病人的左手也大抵如此,左眼病变严重。一疾控人员说,病人的双足也出现不同程度残断,这些都是麻风病人的合并症。
放下米油和棉被,市疾控中心、歙县疾控中心和歙县残联的工作人员送上慰问金。疾控人员还送来2个护理包,有红霉素软膏、纱布、绷带、纱手套、去死皮锉、墨镜等用品,供病人自我护理用。
便餐过后,一行人继续上路,来到第二站——街口镇新门村。
路边村民说,病人住在山上,走上去有五六里路,一般要走四五十分钟。言谈表情中,不见“谈麻色变”。疾控人员说,近年黄山市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渐渐消除。
走到半山腰,抬头望见一排平房,领路的村民说,病人就在那里。细问得知,这位村民是病人的兄弟,病人从石槽坞麻风病医院回到家后,就和他们一家人住在一起,吃住都在两隔壁。
一路挥汗如雨,终达那排平房。病人坐在泥坦上,有意躲在曝晒的棉被后。记者看着面熟,一问方知,2008年3月,记者去石槽坞麻风病医院采访时,这位病人也在医院里,因畸残不太严重,还照顾其他病人。
时隔近7年,病人坚持康复治疗,畸残未见明显加重。疾控人员说,目前黄山市存活的麻风病人约有40人,经治疗,这些病人已不具有传染性,但大多数畸残严重,丧失基本劳动能力。
慰问结束,疾控人员打开护理包,一一取出各种用品,告诉病人怎么使用。还有些不放心,又脱下病人右脚的鞋子,褪下袜筒,仔细检查伤口,告诉他怎么给溃烂的伤口清洗、换药。
“有什么情况,需要什么药,你自己不能下山,就让家里人跟我们讲,没事的,我们会来的。”临行前,疾控人员一再叮嘱病人及其家人。
新闻推荐
近日,歙县行知小学组织学生参观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承办的“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巡展。展馆以“体验生活”为主题,设置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数字魅力、健康生活、安全生活...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