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套堪为鲜见的文书档案

黄山晨刊 2014-12-23 20:30 大字

□ 潘明志 潘进辉

在国家二级县馆歙县档案馆,存有一套建于1987年的鲜有文书档案——《关于岩源乡政府成立8个村委会的报告》等,完整披露了一个长达20余年从未设立过生产大队的农村人民公社——岩源公社。

原岩源公社地处歙(县)北边缘,东、西、西南分别与该县原黄村、许村、上丰公社接壤,东北、西北分别与省内绩溪、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交界。面积33平方公里,时有346户1548人。

岩源公社始建于1961年,是年5月,该县人民公社由1958年初建时的15个调整至56个,其中岩源公社系从原上丰公社析出新建。直至1983年9月,岩源均为公社建制。

我国人民公社自建立初期,即强调“三级(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类似岩源公社一直未设生产大队的情形,并不多见。档案显示,尽管未设生产大队,但岩源地区的13个生产队,日常生产及社员生活并没受到多大影响。连年党的农村系列方针、政策则通过中共歙县岩源人民公社总支(党委)所属的四个农村党支部(黄进舍、王进坑、白蛇坑、吴家坦)得以有效落实,诸如农业大包干等。

岩源公社以茶、林生产为主。全社山场面积36599亩,户均105亩,人均23.6亩:茶园面积4554亩,户均13亩,人均3亩。据1987年歙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安徽省歙县地名录·岩源乡概况》载, 1980年全社有茶园3162亩。茶叶产量:1961年11.6吨;1980年发展到63.17吨(人均40.5公斤),产值19.14万元(人均茶叶收入123元)。山林5700亩,仅1980年就向国家交售木材约160立方米,毛竹约1万根,产值45600元(人均约30元)。

岩源系歙县典型的深山区,农户居住极其分散,通常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相距少则三四公里,多则五六公里,且交通十分闭塞(至20世纪80年代初境内仅有一条源自邻县绩溪金坑村的板车道途经该公社有关地段通往相邻的上丰公社)。1983年歙县启动公社体制改革(全省体改试点县之一),9月中旬,岩源撤销公社建制,恢复乡人民政府,实施党、政、企分开。此前的9月上旬,岩源地区的8个较大自然村(道溪、白蛇坑、黄柏山、吴家坦、王进坑、吴家山、屋基、黄进舍)相继召开群众会,9月15日又召开乡干会,并经是日乡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在原13个生产队的基础上创设8个村民委员会,从而建立起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常态运行管理体系。由是形成一套颇为完整的文书档案资料,计12件。主件为1987年8月歙县人民政府依照程序呈请当时徽州行署审批报告,即上述《关于岩源乡政府成立8个村委会的报告》;附件为岩源乡人民政府当年呈送歙县人民政府创设报告及岩源乡界线地图、岩源乡干部会、岩源乡新设8村委会全体村民大会会议录(抄件)。

档案显现,当年岩源创设的8村民委员会规模均较小。黄进舍行政村68户290人;王进坑行政村85户383人;白蛇坑行政村32户140人;吴家坦行政村16户81人;吴家山行政村24户107人;屋基行政村52户212人;道溪行政村41户212人;黄柏山行政村28户123人。每行政村配备村干2名(主任1名,文书兼会计1名)。尽管规模不大,但因地制宜,有利管理,有益发展,顺民心、得民意,合理合法,补报不久便得以补批。

新闻推荐

晨刊十周年回顾之⑩十年,那些激情纪录

“爱涌黄山”现场 槐荫树联谊会现场 本刊小记者采访市人大代表 徽风遗韵百期座谈会 第七届晨刊读者日活动□ 记者 李小云2004年12月《黄山日报·黄山晨刊》在中心城区试...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