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事故民警”的故事

黄山晨刊 2014-11-26 19:06 大字

编者按: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纪念日,今年是11月16日。在这样一个日子里,于交通参与者而言,有的只是警钟长鸣——交通安全责任大于天。往往一个不经意的交通陋习,就可能导致一场车祸,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事故大队 总是忙

在交警支队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的办公室就像“菜市场”,走廊上每天都站满前来处理事故纠纷的当事人,有的带着纱布,有的拄着拐杖。调解不和,甚至在民警办公室就吵起来。他们经常轮班上24小时班,从早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接完警情之后,又要处理事故,调解纠纷。每逢假期,他们都要加班加点上班。他们被称为交警队最苦最累的部门,他们就是——事故大队。

2006年8月底,黄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科与城区直属大队事故中队合并组成事故处理大队。大队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屯溪区塘尾路4号),并设有集“事故处理、勘验定损、保险理赔、人民调解、司法援助、法律诉讼”等六大项业务为一体的交通事故综合服务大厅,是“全省事故处理一等岗位”。大队下设外勤一、二中队、事故预防指导中队、内勤中队和技术中队等5个中队,17名在编民警负责处理中心城区的交通事故,同时还担负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区县交警大队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指导等业务工作。

事故民警:故事多

章旸:一天接警80多起

1983年出生的章旸进入交警队已经有6年了。刚进队时,章旸被分到屯溪——汤口的高速大队上,负责黄山南大门的交通安全。当时路面条件艰苦,没有岗亭,所有警员都是“以车代室”,尤其是到了节假日,前往黄山旅游的游客特别多,而且很多是乘私家车出行,容易造成早上路面拥堵。这个时候,除了在路面上执勤,办公、吃饭、睡觉都在车上,警车俨然成了“房车”。而且汤口地区冬季容易起雾结冰。让章旸印象最深的就是2010年年初的一场大雪,当时正值大年三十,章旸在路面执勤。在屯溪——汤口的一个隧道两端,屯溪方向一点冰没有,可是出了隧道往汤口方向已经结成厚厚的冰。当时章旸乘坐的警车刚刚从汤口抵达隧道口,从屯溪方向行驶过来的轿车出隧道,轮胎打滑,一时没来得及刹车,直接撞向警车,警车被逼向旁边的一辆路政车,车旁还站着一位路政工人,就差一点,路政工人就要被撞倒。“当时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太危险了。”章旸说,2011年,章旸就被分派到事故处理大队。

进事故处理大队之前,章旸对事故处理大队的“声名”早有耳闻。虽然事故处理大队的办公地点位于中心城区,但是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处理事故压力,总是让人“望而却步”。进队不久,章旸就碰到了“大事儿”。

2011年初的一场大雪,章旸值班,负责接警。仅当天,就接到80多个报警电话,还不包括事故双方简易处理的小事故。

“我在去黄山学院附近处理一个事故时,就看到旁边有两个事故发生,回警队的路上,在横江桥到火车站的路段,又看到有七八起事故,好在事故都不大,事故双方当事人都自行处理了。”可是即便这样,还是有80多个警情,让章旸接电话接到手软。后来大队领导协商后,增派了三个小分队,帮忙处理事故。一天80多起事故,也成了事故处理大队民警当日出警最高纪录保持者。民警们在谈及此事时,都笑称“我们都不想打破他这个纪录。”

进入事故处理大队3年多来,章旸说,自己变化最大的方面就是脾气变好了。以前年轻气盛,难免脾气暴躁。如今在事故处理大队待了这么长时间,总是面对着争执不小的事故双方当事人,都从自己立场出发,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有的甚至在办公室里就恶言相向,争得面红耳赤。面对这种情况,章旸已经“见怪不怪”。心平气和地劝说,让双方互相妥协一步,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忙碌的工作之余,章旸还是一个1岁多孩子的爸爸。因为妻子在太平上班,不方便照顾孩子,章旸就承担起了“奶爸”的角色。母亲要照顾弟弟家的新生儿,忙不过来,所以只有父亲一人在家帮忙照看孩子,章旸则在下班的时候,第一时间回到家里,为父亲“搭把手”,祖孙三代随便弄点自己吃的,就算对付过去了。晚上,章旸不值班的时候,几乎从不外出应酬,专心在家陪孩子玩耍,哄孩子睡觉。虽然辛苦,可是章旸觉得,抱着孩子睡觉,就是最好的放松。这个时候,章旸最害怕的就是电话响起,那就意味着大队里又有事故要处理,与孩子片刻的宁静,都将被打破。

张世珩:首次办案就遇到伤亡事故

阳光开朗的张世珩一进交警队就被分到了事故处理大队,到如今已经整整三年,每个月处理近90起事故,三年下来,张世珩粗略估计也已经处理了3000多起事故。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进队,就碰到了死人事故。

2012年8月13日,在汽车站路口,一辆垃圾车从汽车站出口方向驶出左拐欲往市区方向行驶,恰好与直行的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摩托车主颅骨受伤,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心里触动很大,家属在医院哭成一团,死者女儿只有四五岁,不谙世事地跟着大人在哭。”张世珩说,后来调阅监控时,亲眼看见了车祸发生的一瞬间,就是这一瞬间,摩托车主就与家人生死相隔了。那个车祸,也毁了两个家庭,垃圾车司机全责,不仅丢了工作,还面临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而死者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靠着做木工维持着一家人的开支,就这样撒手人寰了。从那以后,张世珩深深地觉得,交通安全责任大于天。

在后来的事故处理过程中,张世珩遇到的更多的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故。由于近年来电瓶车的增多,涉及电瓶车的事故就占事故的80%。有时两辆电瓶车发生小刮蹭事故,双方当事人争执不下,百般劝说都没有用,张世珩只能自掏腰包,让双方修车。“其实只是一两百块钱的事,可是他们争执不下,不处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张世珩说,好在大部分事故当事人还是能通情理的。

就在张世珩的办公室,还挂着今年7月7日事故当事人送来的锦旗。那是今年5月7日晚上11点多的一个事故。电瓶车车主在黄山路非机动车车道行驶时,被一辆套牌摩托车撞倒在地,摩托车车主弃车逃逸。可是后来经过现场勘查,摩托车属于套牌,车身上也无从查找车主信息。而电瓶车车主受伤,被鉴定为10级伤残。为了给电瓶车车主一个交代,也为了还法律一个公正,张世珩接连一个多月,拿着摩托车的照片到中心城区的所有摩托车售卖维修点询问摩托车信息。最终在一个车行问到是该车行出售给歙县王村镇一个客户,可是该客户常年在外地务工,早已将车转卖。后来在张世珩的追查和摩托车原车主的配合下,终于找到肇事司机。在铁证面前,肇事者对当天的事故事实供认不讳。事后,电瓶车车主送来锦旗,感谢张世珩和其搭档民警。

11月22日,正值张世珩上正班,从22日早上8时上班到第二日早上8时,原定的采访,在还不到半个小时内,就被3个事故报警电话打断。截止下午5时,已经处理了18个人伤事故,还不包括其他车辆损伤事故。

对于这样的工作,张世珩称自己早已习惯。可是女儿的出生,让这个“铁汉”开始有了对家庭、对孩子的愧疚。女儿现在只有9个月大,张世珩和女儿相处的时间,只有不值班的晚上。有一次女儿高烧39.5℃,妻子打电话问张世珩怎么办?电话里传来女儿的哭声,而此时的张世珩还在路面上处理事故,没有办法脱身。无奈之下,妻子只得自己抱着孩子去了医院,而张世珩却等到第二天中午下班后,才得以到医院见见病床上的女儿。

新闻推荐

新洲社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 洪黎明晨刊讯 近日,歙县徽城镇新洲社区组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宪法日”,社区拟开展内容...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