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行(一)
□邵宝振
苏杭地区,作为徽商的目的地之一,历来就聚集着从徽州的千村万户走出来打拼的男人们。除了新安江的黄金水道外,徽杭古道是徽州连接苏杭的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
徽杭古道的中心点是徽州府城,即歙县古城,出南门,向东行经渔梁、琳村、南源口、瞻淇、大阜、霞坑、苏村、杞梓里、三阳、竹铺,翻过昱岭关到浙江昌化县,直通杭州。过去徽州境内古道皆为石板铺就,由于徽杭公路的建设,大部分道路重合的地方,古道的痕迹已经全无。但是在一些村落及穿越山岭之处,还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痕。如渔梁至琳村路段,瞻淇、北岸、杞梓里、三阳等村中街道,也为过去驿道的组成部分,皆为青石板路面。
过去徽商去往江浙沪一带的水路交通主要是新安江,歙县东南乡(旱南)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码头:南源口、深渡。水上交通主要负责运输茶叶、木材等大宗物资。江上帆樯林立,路上商旅不绝。从霞坑到竹铺(包括从绩溪翻山越岭过来的商旅们)则从徽杭旱路行走较为便利。就是从水路下去的商旅们,如果行李不多,又急于赶路,则仍是从旱路行走方便,因为从杭徽旱路行走,少则三天,多则五天,就可以到家了。而从新安江逆流而上,则要一倍的时间,而且还要受天气、季节、水流、航船等因素的影响,甚为不便。所以,走杭徽旱路虽然辛苦,但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杭徽公路未开通前,这仍然是一条最重要的通衢大道。
笔者在阅读有关资料时,发现一则徽商抄录的行程折,内容如下:
杭省至徽郡旱路荣归:杭州府出北关门,由湖墅至卖鱼桥左手,进混堂巷,搭船四十五里择旱。余杭十里,了桥十里,青山十里,五柳十里,西市五里,新溪桥五里,钱王庙二里,金头七里,化龙铺十里,横塘十里,藻溪十里,曹石十里,镇郭头十里,方园铺十里,太易铺两里,太易桥八里,芦岭铺十里,昌化县十里,白牛桥十里,水窑司十里。前有小岭三条,俗名画眉三眺。朱脚十里,颊口十里,横溪桥五里。远山崎岖,过水过岭。车盆岭脚十里,顺溪四里,杨家塘六里。有汪王庙分界。界山七里,老竹岭脚三里,老竹铺七里。叶村三里,三阳坑十里,中岭七里,杞梓里三里,齐坞五里,苏村八里,斜干桥二里,余坑十里,后山铺五里,郑坑店五里,七贤五里,方村二里,北岸一里,大佛二里,蔡坞口五里,章祁十里,称木岭三里,下七里头七里,徽州府七里。杭州至徽州共三百七十六里。
在这张“行程折”中较为详细注明了所经过的地名及路程,为商旅们提供了出行的方便。
徽州府城建于唐代,历代皆有修葺。其间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城区商民捐募白银一千一百九十一元,对府城南门进行重修,共有监工8人:石运山、姚理斋、鲍咏松、杜爱棠、胡昭及、江远波、胡盛鸣、曹霆声;工头吴德顺;石工凌家栋、凌家樑。城门正面外部共宽二丈二尺五寸(市尺),高一丈五尺;石洞内部深二丈四尺,高一丈一尺二十寸,阔一丈。
从南门到渔梁忠护庙约300米的路段,沿练江左岸的峭壁上凿出一条驿道,宽约2米左右。中间铺就青石板,两边是鹅卵石,右侧路牙边是红麻石条垒成的护栏,高约80厘米。每段石条长约60至80厘米,高30至40厘米,厚25厘米,交错砌筑,石条的连接处有榫头,用长条形的鹅卵石连接,上下共二层,护栏的下部隔一段留有排水孔。护栏上布满了苔藓的痕迹,爬满了青藤,显出岁月的沧桑。虽经数百年的风雨,现护栏仍然基本完好。渔梁街长约1公里,有大小码头数处,是徽商进出徽州的最重要的水陆码头。这里曾经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从远处看,渔梁形如一条活泼的鲤鱼,东西向主街为“鱼脊”,南北向巷弄为“鱼鳍”,鹅卵石街面为“鱼鳞”,街上还有鹅卵石铺成的铜钱、仙鹤等图案。过去,街道两旁都是一间紧挨一间的店铺,前店后坊,生意极为兴隆,民国时仍有店铺100余家,其中有轿行2家、过载转运行8家、船行2家。如今留存下来的痕迹只有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等门额,以及紧闭的高高的、斑驳的店铺门板。可以说,渔梁街见证了徽商曾经的繁荣与衰落。渔梁人急公好义,清代巴源立(字于礼)修渔梁至府城沿河石栏及紫阳桥(民国《歙县志》卷9)。姚振霖修紫阳桥石栏、河滨石堤、水埠。
新闻推荐
□ 吴昱城晨刊讯 妻子不孕不育,作为丈夫本应陪同寻医问药,尽力宽慰,谁料丈夫又用另一身份娶妻生子。经歙县检察院提起公诉,近日被告人汪某因重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被...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