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整治景区环境 火了乡村旅游

安徽日报 2014-08-06 21:36 大字

本报通讯员 汪政宣本报记者 沈建平

今年以来,歙县围绕“路通起来、垃圾收起来、树栽起来、秩序管起来、沟塘清起来”这一目标,扎实抓好农村环境清洁工作,村庄保洁工程已实现全覆盖。

7月24日,记者来到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只见村里路面整洁,路灯整齐,几十个分类垃圾桶沿路排开,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休闲娱乐。正在广场锻炼的村民凌美珍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污水和垃圾,如今乡村变美了,旅游业也红火起来了。 ”该村村主任俞根泉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村里拆除违章建筑12处,修复古祠堂、古民居15幢,清理村内排水沟渠600米,清除房前屋后垃圾乱堆放270处,新建污水处理站2处,建立村文化乐园和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棠樾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牌坊群景区,文化底蕴深厚。几年前,该村存在脏、乱、差现象,自从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以来,棠樾按照美好乡村建设和创建5A景区要求,通过财政项目资金、景区、个人筹资,自2013年以来,新建项目22个,总投入5565万元。通过环境治理,棠樾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如今的棠樾田园风光旖旎,新建牌坊群门禁和导览系统,续建鲍家花园酒店、盆景博物馆、景区游步道等,享有“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村”的美誉,每年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参观旅游。据统计,该村今年1—7月份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7%,门票收入3200万元,同比增长15%。

7月25日,记者来到雄村乡卖花渔村,放眼望去,满眼苍翠,村庄掩映在一片绿意葱茏间,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若隐若现,一条水泥路宛如白丝带,镶嵌在绿水青山中。该村村支书洪定勇告诉记者:该村村民主要从事培育盆景花木栽培,由于地处深山,过去不通公路交通闭塞,盆景运到山外,全靠肩挑背驮,要走十几里山路,还要摆渡过河,很不方便。 2008年,这条通往山外的村村通公路通车了,村民出行方便多了,花木销售辐射面不断扩大,已销售到北京、上海、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去年村人均收入已超2万元。

据了解,今年该县计划投资1.4273亿元,重点推进12个省级中心村和2个市级中心村的建设,治理改造100个自然村。该县文明办主任汪天平告诉记者,该县将“三线三边”整治与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新安江生态保护、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集中整治,全县34个重点村庄、131个整治点环境明显改观,全县城乡累计清理垃圾4721处,清理污水1496处,清理乱搭乱建88处,完成植树造林31871亩,新增森林长廊5.4公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美好乡村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新闻推荐

·社情连环画·大妈爱跳健身舞

◆ 近日,歙县许村镇许村村大妈腰鼓队在跳欢乐舞。许村大妈腰鼓队由30多位村民和退休人员组成,平时跳舞健身,节日参加演出活动,跳舞成为大妈们每日必修课。本报通讯员 吴建平 摄◆ 9月21日清晨,几位大...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