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毛峰(上)

黄山晨刊 2014-05-13 19:16 大字

□ 记者 王玲琳

黄山山多土沃,无山不宜茶,无山不产茶。徽州人从小就跟茶结下了不解的渊源。许多黄山人对茶再也熟悉不过,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小时爬进或被抱进茶篓,被上山采茶的母亲或者家人背进茶园,主动地、被动地与茶叶亲密接触的感觉。可以说,从古到今,采茶、做茶、喝茶、买茶和种茶,伴随着无数徽州人的一生。

本期《档案时空》就从现存在各区县档案馆和市档案馆的茶叶档案开始说起。

黄山毛峰主要原产地之一的徽州区富溪乡,拥有着包括谢裕大、光明、富松、紫霞、洪通在内的省级茶产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老谢家茶”牌、“富松泉”牌、“千秋泉”牌、“漕溪”牌、“紫霞”牌和“洪通”牌等黄山毛峰已经通过水、陆、空等便利的交通网,畅销到全球各地,俨然成为全世界人民知晓的黄山茶叶“明星”。

在徽州区档案馆的黄山茶叶档案柜内,可以看到清、民国以来有关于黄山毛峰的制作技艺图谱,茶农、茶商们茶叶交易的字据、书信等;而在“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内,可以看见馆主谢四十家传的《毛峰制作秘笈》。

据《中国茶经》、《歙县志》、《徽州商会资料》等记载,黄山毛峰最早出现在清代,并从那时起开始跻身中国名茶行列。

清光绪年间1875年,茶商歙县漕溪谢静和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在家乡创制了黄山毛峰,每年清明时节在黄山汤口、充川等地通过自己开设的谢裕泰茶庄将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1-3级进行出售。他的这个新品种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同行歙县藩村鲍怡和茶庄和歙县南乡吴馨记茶庄的大力支持,之后再通过徽州其他各茶商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畅销。

特级毛峰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需要大约50000个茶芽才能制成一公斤干茶。其中“金黄色”和“象牙色”是特级毛峰和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特征。

黄山毛峰的制作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特级毛峰则不揉捻。

“这几道程序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制作中却要把握温度、速度、湿度等各项复杂的环节。”黄山市迄今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代表性传承人谢四十介绍,徽州多为聚族而居之地,历史上富溪作为歙县的一部分,以谢姓为主的族人一直以种植茶叶为生,黄山毛峰是广大茶农共同劳动的智慧结晶,制作工艺通过手把手的教授和口头传承为主。

但他的曾祖父——老谢家茶创始人谢洪范却改变了这样传统的茶叶制作传授方式。1885出生的谢洪范自幼好学,饱读经书,对茶叶独有情钟。他跟谢氏族人学得制茶真经后,在家乡和广州开设了茶庄,并凭着黄山毛峰和珠兰细芽茶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宣统二年(1910),谢洪范听江西婺源县好朋友“祥馨永”茶号老板吴永祥说,清廷农工商部将于四月二十八日在南京举办第一次“南洋劝业会”,展示各地的优质农产品,于是就将自己亲手精制的“珠兰细芽茶”委托吴永祥带到“南洋劝业会”参展,结果当年就被授予金牌。

谢洪范在获得此殊荣的同时,跋山涉水来到广州,同好友吴永祥合伙开办了“老谢家茶庄”,专心经营珠兰细芽茶和黄山毛峰。在广州期间,他茶庄内的黄山毛峰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为了保证自家黄山毛峰茶的品质,1914年,谢洪范将“谢氏炒焙法”和“毛峰之制作”技艺编写成了“谢氏家传秘笈”,供谢氏族人传授。而在每年春茶上市时,他都亲自从广州回到曹溪东坑口老家带领谢氏族人监制黄山毛峰茶。

档案线索征集电话:

5211067

QQ:13279368

电子邮箱:

huyu9779@sina.com

新闻推荐

歙县对非学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年检

□ 张斌 柯裕平晨刊讯 5月6日,歙县组织对育鸿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等3所县内非学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年检。据了解,年检工作组在3所非学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自查的基...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黄山毛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