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照片里读出母子(女)的骨肉亲情

黄山晨刊 2014-05-14 19:16 大字

□ 记者 吴玉莲 方姗姗

核心提示:“十月怀胎重,三生报答轻”是古人《劝孝歌》中歌颂母爱伟大的句子。母亲生育之恩,作为子女用几世也报答不完。5月11日又迎来一个母亲节,近日记者从一些市民家中的老照片里找到不少隐藏在照片背后关于母亲和孩子温暖的故事。孩子无论长多大,在妈妈眼里都是孩子;妈妈无论怎么老去,在孩子眼里永远都最美丽。时间荏苒,我们在慢慢长大,不要再感叹时光都去哪儿了,好好积极地生活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桂提琴:女儿幸福是最大心愿

黄山市文科状元到人民大学学士、南京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再到出国留学,桂提琴说起女儿,脸上总是不自觉洋溢出自豪的表情。

现在退休在家的桂提琴妥善地安排着自己的业余生活,跟戏剧爱好者一起唱戏,晚上和唱歌的朋友在广场唱歌,过得忙碌而快乐。5月8日下午,桂提琴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找出用信封装好的照片,小心地将信封拆开,倒出来各种大小的彩色或黑白照片,还有几张贺卡,有的寄自北京,有的寄自国外。“这是120天的时候,这是半岁,这是小学毕业照……”桂提琴如数家珍地将女儿的成长历程回顾了一番。“好像只有这一张是我和她两个人的合照。”桂提琴指着一张1989年的老照片说,两人靠在铁栏杆边,女儿刚小学毕业,她带着女儿到北京游玩。

一辈子当教师的桂提琴从小到大都是女儿眼里的榜样。早在歙县的时候,桂提琴在城关小学教书。家住歙县中学边上的桂提琴每天早上在上班路上,总是一路被学生喊着“老师好”。有一回小学统考,桂提琴所教的自然课,班里3名同学包揽了全市前3名,这让桂提琴格外自豪,回家也是哼着小曲。在妈妈的影响下,女儿小里从小就想当老师,在新闻传媒的路上摸爬滚打了近10年,最终又要回到教师这条路上。

“她个子在我们家最小,但说话却有水平,我什么烦恼事经过她那么一说,马上就豁然开朗。”桂提琴说,她的许多同学都说她是个小大人,什么事都会做,同学朋友也都爱跟她玩,每年到暑假的时候,一波接一波的同学在小里的带领下到桂提琴家做客。桂提琴说:“那时候一到暑假、寒假,家里就叽叽喳喳没消停过。”但是不管怎么样,看到女儿的朋友高兴了,女儿自然就高兴,看着女儿高兴,桂提琴也就觉得满足。

距离上次圣诞节跟女儿见面已经快半年了,要等到下次见面还是下一个圣诞节。桂提琴说,去年圣诞节回家,女儿的大学同学过来玩,小里忙着陪朋友,也没多少时间陪她们两位老人。有时候也希望女儿少些应酬,多留点时间陪自己,哪怕散散步也好。但是她也知道,女儿这样忙,也说明她朋友多、人缘好,而女儿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宋丹:希望女儿不孤单

在宋丹家里有许多女儿的照片,或挂在墙壁上,或摆在书桌前。看着这些,宋丹就很安心,觉得女儿正在健康长大。

宋丹是黄山火车站的一名铁路工人,女儿邵昕乐今年12岁,在屯溪荷花池小学读5年级。2002年8月31日,只有8个多月的邵昕乐就迫不及待地要钻出妈妈的肚子。“乐乐是早产的,体质不是很好,抵抗力也差,容易感冒。”宋丹说,因为丈夫在外地上班,只能周末或者放假才能回家,自己一边要带孩子,一边要上班。眨眼间,孩子已经快小学毕业了。“这张照片是我女儿小时候照的,那时她还站不稳,是我扶着她拍的。”宋丹说。

宋丹是独生女,单独二胎在安徽省实行后,宋丹和丈夫商量要一个二胎。“我自己就是一个独生女,小时候看见别的同学都有兄弟姐妹一起玩,一起上学、放学,而我就只有爸爸妈妈,我不希望我女儿这么孤单。”宋丹说,跟女儿商量要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的事,女儿不同意,说怕爸爸妈妈把全部的爱都给老二了。但宋丹知道女儿的性格,平时叔叔家的堂妹来家里玩的时候,两人都玩得特别高兴,如果真的有了弟弟或妹妹,她一定比谁都高兴。

可能是因为学业较重,邵昕乐说,自己没有听说5月11日是母亲节。当被问及自己为妈妈准备了什么礼物时,邵昕乐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平时在三八妇女节或者妈妈的生日时,学习素描的邵昕乐都会为妈妈送上一幅自己画的画。“虽然画得很简单,但是收到女儿的礼物我还是很开心。”宋丹说,平时丈夫不在家,女儿总是很懂事,帮忙做一些家务。只是性格有些柔弱,容易依赖人,希望女儿能独立起来。

采访的最后,邵昕乐说希望通过报纸告诉妈妈:“我爱您,以后一定给您买辆车,这样您就不用淋雨骑车了。”

郑旺根:不忘母亲勤劳善良

5月8日下午,在屯溪徽州大剧院广场,阳光温润,70岁的郑旺根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纸包装好的照片,这里有他关于母亲金阿二的许多回忆。层层纸袋打开,露出不少黑白照片,从一寸到十二寸大小不等。郑旺根说,这里没有一张他和母亲的合照,只有一张全家福。1969年,他一家站在一起,母亲坐在前面,他和兄弟姐妹站在后面,他高兴地咧着嘴笑。尽管母亲离世已经30多年了,但每当看到母亲的这些照片,他总是忍不住跟人说起他母亲在世时的许多往事。

母亲金阿二和父亲都是浙江人,在日军侵华时从浙江逃难到黄山,老早住在屯溪黎阳。“母亲特别有孩子缘,住到哪里,哪里就围了好多小孩。”郑旺根回忆,那时候,前前后后的邻居都爱把孩子送到他家来,带孩子玩、给孩子烧饭,是郑旺根经常看到母亲做的事。郑旺根说:“母亲一直告诉我,做人要将良心摆中间,尤其是共产党员,更要起带头作用。”为这,郑旺根现在想起来还记得一件小事。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郑旺根在屯溪汽车配件厂工作。郑旺根有回用小瓶子装了配件厂的一点汽油回去,想让在厨房里炒菜的母亲用来洗身上衣服的油渍。母亲看到汽油却坚决不要,将郑旺根训斥了一顿,“做人要将良心放中间,国家的东西坚决不能私拿,党员更是要起带头作用。”经过母亲的一番教导,郑旺根就将这一小瓶汽油送回汽车配件厂。

“母亲是个善良的人,一生都守着良心。”郑旺根说,正是他母亲一直做善人、行好事,街坊邻居看在眼里,在征兵入伍时,郑旺根和弟弟都是村里首先考虑的人;家里来玩的小孩多,都喊母亲“外婆”。

转眼母亲过世30年,郑旺根自己也青丝换白发。“母亲勤劳和善良的品质,值得我一辈子学习。”郑旺根说。

汪慧萍:希望有人给母亲幸福

25岁的汪慧萍在向记者展示妈妈的老照片时,显得不好意思,已经有些泛黄的照片还是她5岁时跟妈妈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在轮船边拍的。那时候,汪惠萍的妈妈很年轻,一头披肩长发倾泻下来,很美,但谁也不知道妈妈背后确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汪慧萍的父亲重男轻女,妈妈汪建娣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她回到娘家歙县。父母分居,只剩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妈妈13岁时,外公去世,外婆改嫁,日子过得清苦。”汪慧萍说,母亲很少跟别人说这些事。妈妈还有两个弟弟,自己也就13岁,就靠去给别人家干农活养活两个弟弟,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两个弟弟都长大了,母亲也以为找到可以依靠的人,可是自己出生又遭到嫌弃。

回到娘家的汪建娣就只能靠自己养活女儿,要工作要带孩子,分身无术,就把女儿托付给改嫁到邻村的母亲。后来继父反对,又寄养到姑妈家、舅妈家。自己去上海打工,跟女儿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一样寄人篱下的生活。

汪慧萍8岁的时候,汪建娣觉得要给女儿一个家,于是在老乡的介绍下,带着女儿改嫁到邻村,再一次以为找到依靠的母女又遭到命运的捉弄。继父生性多疑,经常对母亲施暴,年幼的汪慧萍经常从门缝中偷窥到母亲在哭泣。继父的家暴导致母亲骨折、挫伤,直到汪慧萍上了大学,妈妈才决定到法院起诉离婚。

汪惠萍上高中的时候,妈妈为了能给她多点照顾,特地在歙县县城租了个店面陪读,做羽绒服,以店为家。“大冬天一两点的时候,别人都在暖洋洋的被窝里进入梦乡,可是我妈还在灯光下赶做衣服。每每看到妈妈那么辛苦,我就告诉自己要更努力读书,让妈妈过上好生活。”汪慧萍说,自己在2009年如愿考上大学,母亲比自己还要高兴。去年,母亲还借钱买了一套房子。如今,汪慧萍已经找到自己的归宿,可母亲还是一个人。汪慧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个好男人牵着母亲的手,给她一个幸福家。

新闻推荐

歙县防汛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5月19日下午,歙县组织120余名抢险队员在新安江南源口江面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活动。活动中,抢险队员在指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指定岗位,进行了冲锋舟水上操行、水中救援、人员物资转移等演练,有...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