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薛坑口,古民居如何焕发新枝?

黄山晨刊 2014-05-20 19:16 大字

古民居前优雅的老人 古民居精美的木雕 后人保存完好的古民房 倒塌的古民居□ 记者 王玲琳 文/摄

核心提示:覆以青瓦的木屋错落有致,鼓楼、禾仓、古井、古道相映成趣。在歙县坑口乡薛坑口村居坞组存留了有500-600年历史的徽州古建筑和原生态文化,然而4月以来的一场场大雨打破了居坞的平静,这里的徽州古建筑安全堪忧。为了解居坞古村落保护情况,记者进行走访。

声音

“我们是歙县薛坑口村居坞组村民,村里昨天又有一幢老房子中间整个塌掉了,实在太可惜!”5月13日,居坞组村民向本刊反映,所幸老房子无人居住,否则实在是太危险。

现场

5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新安江畔的居坞组,整个自然村100多户人家沿河而居。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经商和耕种为生,现在由于青壮年离乡打工,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据了解,薛坑口村是著名音乐家张曙的故居所在地,有大量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我们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100多幢明清及民国初年较为壮观的老房子。”村民江卫平介绍,由于很多老房子常年无人居住、无人管理和维修,这些年都陆续倒掉了,有的在倒塌时还压坏了村里的线路,堵住了村民上山干活的通道,出现了安全隐患。

江卫平自豪地说,这个村不仅走出了新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张曙,还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张潮和众多徽州茶商聚集地。当年,徽州茶商从薛坑口村走出,沿着新安江一路到杭州、宁波,再从宁波港口抵达山东等地,漂洋过海,将徽州的茶叶出口到俄罗斯、日本。

记者在居坞组看见,5月12日倒塌的民房已整个从屋顶塌下,只剩下主人围起来的围墙和房屋主体墙面。在这幢房子旁是一幢占地面积约为800多平方米的清代民居,从外观看蔚为壮观,但不幸的是这幢大房子的一部分在年初也已倒塌一部分。从现场来看,村中的电线已被压倒,在地上交错着,一条通往山上的道路已被废墟所占据。

“我们祖祖辈辈上山干活都是走这条路的,现在房子倒了不知道怎么清理,又怕在外地谋生的主人怪罪邻居,我们只好从更远的地方绕道去山上干活。”今年64岁的汪瑞文对记者说,他们村很多村民的祖上都是茶商,在山东、浙江等地从事茶叶出口贸易,所以当时在家乡建造的房屋多是比较豪华的。

“你们看见的这座大房子是清代的房子,以前一共住了30多户。”汪瑞文介绍,这所房子门前有巨型罗汉松,就是当年房屋主人建房子时种下的。从房屋一层的占地面积和四边40-50米的房屋外围来看,就足以想象屋主人的富裕程度。这十几年来,住在房子里的30多户人都陆续搬了出去,大门一直紧锁,最近就要倒了,也联系不到人回来处理。

这所房子的不远处就是汪瑞文家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汪瑞文每年也只是偶尔在正房旁的偏房里住上几天。记者看见,汪瑞文家老房子的正门已被锁住。“这是我老公家祖上的房子,属于我老公兄弟3人。现在大家都搬出去住了,我也是跟着孩子们长期住在屯溪,就常年锁着,这次我是回来收油菜籽才临时住几天的。”汪瑞文说,由于老房产权属于几个兄弟,而大家都有了新房,所以老房子十几年来没人常住,更没人修,已开始漏水、漏雨、裂缝,眼看也有倒掉的危险。

调查

据了解,在该村,像这样因老房权属人太多、无人居住导致常年闲置的情况极其普遍,时间一长就会自然倒塌。

但在该村,记者也发现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目前仍有人居住和进行定期维修。

在一座名叫“乐山堂”的老宅里,记者看见清代栩栩如生的木雕和砖雕及江卫平祖上的画像都已用玻璃罩和布条等保护起来,完好无损地呈现在屋内。为防止这些宝贵的遗留物被盗,整个宅院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住在房内的83岁老人庄瑞华说,房屋是曾爷爷那一辈留下的,现在他们这些后人们每隔2-3年都会花7000-8000元维修和保护房子,已累计花费5万多元,因此房屋状况良好,至今没出现漏水、漏雨等情况。近几年,县文物局也给房子挂上了文物保护的牌子。

庄瑞华认为,村里其它那些常年无人居住的古民房也应该保护起来。不能就这么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一点点倒掉和消失。

措施

随后,记者从该村所在的歙县坑口乡政府了解到,目前该乡共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也大多集中在以上村民反映的两个自然组。

“这几年村里被上级评定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的十几幢老房子每年都会有2000-5000元房屋维修基金,加上政府危房改造的一些补助资金,这些房子都被保护得相对较好。”坑口乡负责古民居保护工作的宋继兰介绍,由于村中被列为“百村千幢”保护的民房只是100多幢现存房屋中的很少一部分,那些闲置了多年的老房子近年来缺乏维修和管理,才出现陆续倒塌现象。

“如果村民有保护自家老房子的意愿,首先自己要保护起来,我们会根据市县政府相关规定,可以争取政府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项目资金,补助愿意保护老房子的村民,但是保护维修责任及资金的大头还是要以房屋主人为主。”宋继兰说,每年有限的资金原则上优先补贴给已挂牌保护的古建筑后还显得力不从心。2014年,坑口乡又向上级政府部门上报了7幢古建筑作为保护对象,能够多争取一些维护资金,但这些对于薛坑口村这样有着众多古民房的村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提到因权属众多导致近年来古民房陆续倒塌,造成古建筑逐渐流失,给村民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时,宋继兰解释说,5月13日下午,他们召集各村相关负责人开了一个关于汛期古民居安全防范的会议,针对那些常年无人居住的古民房,发现倒墙和存在安全隐患,已不能继续保护利用,在征得户主同意的情况下,还是动员自行拆除。对于那些能修理的房子,则通过户主先行修缮后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

“作为政府,我们有责任、义务来牵头发动老百姓,保护属于自己的古建筑、古民房。”坑口乡党委书记金自立说,尽管近年来,乡里已从危房改造资金、“百村千幢”补助资金和社会征集资金中来多方破解古民房保护难题,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因无法全部联系到这些闲置古民房的主人,保护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乡党委和政府希望该村这些空置房屋的主人能够返回家乡,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到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的实践中,也呼吁社会热心人士关注薛坑口村古建筑保护利用事业,通过业态创新等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分类保护利用,增加投入,与各级政府一起“拼盘保护”,进行古民居流转改革试点,打造古建筑文化旅游示范点,促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让徽商的珍贵文化遗产不断彰显特色。

随后,记者从歙县文化部门获悉,自“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6.6亿元,对全县24个古村落和230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今年3月,该县又投入15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一些故居进行全面落架修缮。接下来,该县还将加大对“百村千幢”工程的投入力度,结合新农村、旅游节点、绿色质量提升等工程,继续做好资金的整合,有效保护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徽派格局和文化生态,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推动该县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闻推荐

新皮鞋大小码来还一顺马大哈店家换鞋补车费

□ 记者 姚大盛晨刊讯 市民程先生最近遇到了一桩尴尬事,母亲节分别给妈妈和岳母买了一双鞋,价格也不便宜,没想到2双鞋都出现了问题,一双是大小码不一,另一双则是一顺的,“搞得...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