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志伟地处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的昌溪古村被称作国家级

黄山晨刊 2014-04-23 19:17 大字

□ 江志伟

地处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的昌溪古村,被称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的“歙南第一村”。早些时候,有幸与徽州文化研究所的汪伯树教授、汪昭义教授和方利山研究员同游昌溪,似读了一篇有古迹展示又有专家点评的夹叙夹议的绝妙散文。

昌溪村是昌溪乡政府所在地,它的村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鼎盛时有“千灶万丁”之说,到现在,全村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也还有800余幢,仅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就达201处之多,只是人口只有7000余人,让人领略到它的古村新风。沿着苍凉的石板路在高墙夹窄的街巷间穿行,似沿时光隧道走入明清,几乎步步见古迹、处处发惊叹。

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当然是有着“全国第一木牌坊”之称的“吴公支祠”木牌坊了。远远望去,它的外形与石牌坊毫无二致,四柱三楼巍然挺拔,冲天而立;走近细看,才发现全部构件全系巨大柏树木料制成,历经几百年日晒雨淋,居然完好如初,这本身就与“为何偏偏以木代石造牌坊”一样是个大大的谜团。《中国建筑史说明》载:“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处”。据说:原来类似木牌坊全国共有两座,而现在仅存这一座了,难怪北大、清华、东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们要千里迢迢来访昌溪,这“全国唯一”应该是个最大的诱惑。

吴、周是昌溪村的两大姓氏,名为太湖祠的吴氏宗祠和名为六顺堂的周氏宗祠便成为村中最大的古迹名胜。前者建于元末明初,后者建于明嘉靖年间,规模都号称“80根大柱”,无论从祠前的五凤楼建筑,还是从祠内的三进递升,都让人感叹它的凌空、广袤和幽深。尤其是太湖祠的匾额,居然是朱元璋皇帝御书的“第一世家”,更给人以惊讶。而昌溪古村落保护委员会的村民似乎猜透了游人的心理,进而把宋徽宗、海瑞、王茂荫、康有为、许承尧等名人的字画、匾额与碑刻、金丝绣乡龙袍和嵌象牙古床等珍贵文物一起向你展示,欣赏得一个个唏嘘不已,庆幸不虚此行。

村中古树密布,昌溪河畔,古道路边,祠堂广场旁,甚至古民居的院子里,到处都挺立着古樟、古槐和古银杏树。然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古庙坦前的那棵千年龙凤樟了。它高达38米,围粗3米,罩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可谓古树树王。但它的奇异之处,在于它是由龙樟和凤樟两棵不同品种的古樟树互相依偎同生并长而浑然一体的尤物,举首仰视那遮天蔽日的树叶,只觉妙趣从空而降。

正当我们以为游遍全村、可以稍稍梳理一下昌溪访古见闻的时候,冷不防被一堵古老石墙挡住,这才猛然发现“中华一绝——护村墙”就在面前。人们已经对护城墙见多不怪了,然而对于一座古老村落的护村墙确实鲜有所闻。这护村墙有3米多高,厚度约有2米,全用片石垒砌而成,绕村蜿蜒。村路至此有一门洞出村,让人遥思起这里曾经演绎过的几多古老的故事来。不知怎地,望着这堵罕见的护村墙,我却很自然地把它与保护得如此完好的昌溪古村联系起来、与昌溪村中那块“古村落保护委员会”的牌子联系起来,就有一泓深深的谢忱在胸中荡漾……

新闻推荐

小雅回家了!

□ 记者  舒俊晨刊讯  同饮一江水,爱心心连心。4月25日上午,黄山倾城之爱第四关爱小组的4名志愿者从屯溪出发,驱车前往杭州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去接在该院复...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