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天天学雷锋
□ 见习记者 方姗姗
黄山市救助站目前有11名社会无着人员,在市精神病医院还有18名精神病患者,他们中有未成年人,有聋哑人,更多的是精神异常人员,在救助站的时间短则数月多则两年。而这里只有7名正式工作人员,时时都坚守在救助第一线。
3月4日上午8点,天阴冷,市救助站3名工作人员护送一名刚找到住址的社会无着人员回老家池州。救助站副站长项秀峰告诉记者,最近两个月,他们陆续为许多社会无着人员找到家人或送往当地救助站。
危险与孤独同在
市救助站位于屯溪西郊,平时,救助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普遍不回家,就在救助站内吃饭。救助站一天24小时从来不脱人,所有工作人员没有周末、节假日,晚上要是轮到值班,还要熬夜到凌晨一点。在这过程中,工作人员与救助人员都是生活在一起,同住同吃。
“和这些流浪乞讨人员长期在一起,我们面临的危险是多方面的。”项秀峰告诉记者,一方面有他们私藏的器具,另一方面随时可能有多种传染性疾病。有一次晚上,有一名精神异常人员半夜在抓门,项秀峰感到情况不正常,第二天就带他去医院检查,给他换衣服时,才看到一把菜刀落地。“这事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当天晚上救助站里除了工作人员还住了9名临时安置人员。”项秀峰回忆说。
在救助站柜子里,记者看到有很多工作人员收缴上来的刀具。现在,为保证所有临时安置人员的安全,救助站还特地设立安检门。项秀峰说,他都不记得有多少次这些救助人员犯病的时候,就突然扔盘子摔碗,甚至一把抓住他的领口要揍他。
艰难和忙碌相随
将救助对象送回老家或家乡救助站并非易事。寻找的过程是让所有救助站工作人员头疼的事。这中间,除了辗转联系各地派出所、救助站外,有时还要带着救助人员走访。
据了解,各区县民政局、乡镇派出所送来的大部分都是精神异常的流浪乞讨人员,带过来时多是头发老长,常年不洗澡、不换衣服。接到这样的救助人员,救助站内的护理人员首先就是给他们理发、洗澡、换衣服、安排住宿。在救助站内,记者注意到,许多床铺上还睡着救助人员,一言不发,有的在院内走动,而院子的锁就挂在那里。项秀峰告诉记者,这个院子工作人员进出太过频繁,所以也就没有锁起来。
前几天,歙县民政局和郑村派出所送来一名精神异常的中年妇女,不知姓名年龄,反复询问后得知她丈夫在歙县工地打工,老乡在车站看门。冲着这两条线索,救助人员3月1日就展开了盘查,将歙县所有的车站、工地扫一个遍,都无果。在歙县开发区,该女子表示环境有点熟悉。工作人员将她放下车,让她凭印象走,车跟在后面,最后在歙县开发区燃气公司找到她丈夫。“她丈夫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其实,每救助一名流浪乞讨人员,我们自己心里的高兴是不用说的。”项秀峰说。
据了解,每天晚上6点到10点之间,市救助站都会接到派出所送来的一批批急需救助人员。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钱买票回乡,救助站就会派车将这些需要救助的人安全送到火车站,并为他们购买返乡火车票。
坚持服务与奉献
救助站主要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到目前为止还在继续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在救助站门口的值班室里,记者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手边放着一本《工作日志》,翻开日志本会看到每天都详细记录着救助站里发生的事情。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上两名护理人员出去采办日用品,还有三名工作人员护送救助人员回家,她就更要集中注意力了。救助站里的这些人随时可能打架斗殴,喝水吃饭、倒痰盂清理卫生都靠她。中午要挨个给他们打饭,不愿起床的还要给他们盛好饭,送到床边。
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很多人不知道整天和这样一群特殊人群在一起是什么滋味。他们不交流,不会正常生活,没有准确的作息时间,所以要时时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
今年截至2月底,市救助站已累计实施生活救助455人次、医疗救助118人次、返乡救助516人次、临时安置171人次,“如果说救助也是学雷锋做好事,那我们天天都在学雷锋。”项秀峰笑言。
新闻推荐
□ 记者 王玲琳3月8日是专属女性的节日,那么被称为护花使者的男同胞们,在这一天里又在干什么呢?张海涛:当一天“家庭煮夫”家住屯溪区莲花怡庭小区的张海涛是...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