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学人”鲍义来
□ 晨欣
我与鲍义来先生的交往,始于1985年《徽州日报》徽苑版在屯溪召开的一次骨干作者会议上。当时他已调往安徽日报社工作,是专程返回家乡参会的。当他听主持人介绍说我喜欢收藏,晚上聚餐后他便邀了几位同好,一起到我家去参观,我出示了一些古钱币、徽州名家字画、徽州古籍资料等,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与鼓励。从此,我们的交往便慢慢地多了起来。
鲍义来先生是歙县人,他热爱家乡、研究家乡、宣传家乡,为发扬光大徽州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所以他在我的眼中不仅是老乡、兄长,更是楷模与榜样!我虽不才,但对徽州的感情、对家乡的热爱与鲍义来先生是一样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走的路径不尽相同,由于有这个相同的基础,所以共同语言较多,在一起感觉很快乐!鲍义来先生出生于1949年11月,大我7岁, 1974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歙县县委宣传部工作,1981年调安徽日报社任编辑,以后任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新闻工作者”。
鲍义来先生工作之余爱好藏书,斋号就叫“九千卷堂”,他藏书之多,恐安徽省内难找出有几人可与之PK。我藏书近万册,应该说也不少了,但与其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他不仅藏书多,而且善于读、用,经常有研究心得见于报刊。他任过安徽省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秘书长,而今是副会长,热爱徽学研究,所以除了书之外,他还收集了很多的徽学资料,复印了不少未出版的地方笔记等史料。他早年曾嘱我为刻过一方“九千卷堂藏复印件之印”,说明了他对这些资料的重视与珍惜。正因为他占有资料多,研究深,所以常有成果面世。
鲍义来先生交往颇广,尤以徽州前辈学者过往最密,如北京汪世清,南京汪孝文,上海徐步云,芜湖鲍弘达,黄山黄澍,歙县叶永康,绩溪汪光泽,合肥王世杰、孙树霖、曹度等。在这些前辈的帮助指点下,加上个人的勤奋,鲍义来先生很快就登堂入室,写出了一些“徽学研究”的好文章,如:选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的《以群传略》;发表在《人物》杂志上的《马克思提到过的王茂荫》;以及诸如黄宾虹、许承尧、汪采白等徽州前贤的文章,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著名词人宋亦英曾赠词曰:“雄踞东南,誉夸邹鲁,山川间气才人数。各凭健笔领风骚,腾蛟起凤光千古。世早推新,文宜踵武。‘皖风\’应运开新圃。千秋事业赖弘扬,春风吹绿江南树。”画家诗人建筑师鲍弘达也有赠诗:“白岳黄山气入仙,萦回碧水荡诗篇。明珠处处谁人集,喜有徽州司马迁。”
鲍义来先生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一是对家乡的感情深厚,不仅为宣传、保护、利用、光大徽州文化写了大量的文章,而且还收集了不少徽州留传下的书籍、手札、资料等。其中尤以歙县西溪汪宗沂一家数代,瀹潭绅商方子韬、昌溪茶商吴挚甫、呈坎汪宝瑜节妇等资料最为完备。二是对徽州前辈、乡贤特别尊重,不仅对他们施之以礼,虚心讨教,而且对通联的每一封信都十分珍惜,妥善保存,因此收藏手札颇多,留下了不少第一手原始资料。他很珍惜这些资料,并为此整理成书,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如《汪世清书简》、《汪世清谈徽州文化》等,就是他一手策划编辑成书的,可谓功德大焉!他还将徽州才子曹度的星星点点文字收集,编成了《曹度诗文录》。先前还和汪世清、汪孝文一起整理了《汪采白诗画录》,之后又在前辈的帮助下整理了《许承尧杂录》,还有《警吾文存》、毕德修的《烟云过眼录》等,他之所以这样乐此不疲地收集、整理前人的文字,是因为他将此看成如同捡取前人的骨殖一样神圣。汪世清先生去世后,因为他与先生夫人的积极联系,汪老的书籍资料得以捐献给了黄山学院,去年其夫人还将剩下的片纸只字又赠其收藏,现在他利用这些资料撰写成了《汪世清学术年谱长编》。除此,他还与众多学者一起呐喊、反映、呼吁“适时调整区划分割,‘徽州复名,绩(溪)婺(源)返徽\’”,尽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与学者的应有责任与努力。
鲍义来先生一贯来淡泊名利,不喜应酬,不计小节,不修边幅,平时把功夫都用在买书、读书、写作上,是一位典型的传统文人。但他对于同样热爱家乡、喜欢徽州文化的同道却很热情,经常给他们以鼓励、帮助,甘做梯子,无偿提供一些资料,让大家倍感温暖。去年底,我于合肥古玩城发现一副家乡先贤,著名画家汪采白父亲汪福熙写给亲家的祝寿联,因价格谈不下来,后请他出面帮忙,最终以合适的价位,购下了这副对联,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我与鲍义来先生交往已有29年,在这期间,曾多次得到他的勉励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并祝福鲍义来先生退休后,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多购好书,多写好书,为发扬光大“徽州文化”,再做新贡献!
新闻推荐
□ 记者 吴玉莲3月4日下午,记者在歙县教育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股办公室见到王蕾,54岁的她就像窗外明朗的阳光充满了活力。工作:随口说出文件在哪王蕾1981年参加工作,当...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