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歙又迎新“紫阳”

黄山日报 2014-01-08 12:02 大字

□程兵

紫阳,是名城歙县的一座名山。此山位于城南2.5公里处,与渔梁街隔江相对。紫阳山山小名高,宋代学者朱松、朱熹父子曾在山坳学祠中讲学问道,后人特建紫阳书院以伸道统。笔者曾有诗赞:“城南山岗唤紫阳,隔江极目是渔梁。朱氏父子伸道统,岰间学祠作杏坛。清观明桥宋书院,虚谷晦庵名同传。峦峰无意千秋颂,徽歙有幸万古扬。”

紫阳,是名城歙县的一架明桥。此桥位于城东南渔梁坝下,因西近紫阳山而得名。斯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九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所用石质为红砂岩。桥较高宽,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穿桥而过。笔者曾有诗赞:“紫阳卧虹连两岸,古今传颂非一般。人以山名山依桥,桥借人传人靠山。莫言义丐有义举,且听晦翁无晦端。齐家真谛出理学,治国方略在新安。”

紫阳,是名城歙县的一个外孙。此君就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歙县是朱熹的外婆家,他自小往来于婺源、歙县两地,后又相继与其父朱松经常讲学于紫阳山学祠,对“紫阳”情有独钟,自号“紫阳”,其书斋也以“紫阳书堂”名之。朱紫阳虽少年得志,但由于其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因而在仕途上颇为坎坷。晚年曾有“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之喟叹。其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和理学研究,授业解惑,诲人不倦,承孔孟之遗绪,重开一代名师在书院聚徒讲学之先河。笔者多年前曾有洋洋万言之文化散文《苦旅七百年》,详述了朱紫阳与紫阳山、与紫阳书院的历史渊源……

紫阳,是名城歙县的一份刊物。《紫阳》的前身,是创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歙县文艺》,数十年里,这份刊物为培养造就歙县的文艺人才、宣传弘扬歙县的地域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园地里默默耕耘、播种收获的各类才俊,数不胜数。可以说,从1977年到2003年出刊的174期《歙县文艺》,是歙县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是歙县通往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重要台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刊物受到了中国文学泰斗,时任全国文联名誉主席茅盾先生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他老人家的亲笔题签。一份县级文联的小刊物,与一个全国文联的大领导,其间所产生的文坛轶事,至今被人传为美谈,叹为奇观。《歙县文艺》因故停刊6年后,2008年12月,又以《紫阳》之名再度面世,5年来,连续出刊25期,刊用各类文艺作品一千余万字,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复刊词中,曾这样论及《紫阳》:紫阳,既是古徽州山名,又为古书院之称,更是一代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朱熹的别名,可谓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复刊后的《紫阳》,应秉承优良传统,把握时代性、特色性和开放性,成为徽文化创新的典范……”,《紫阳》的坚守定位,《紫阳》的持续努力,无疑让历史上的紫阳、文化上的紫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焕光彩。

六年来,《紫阳》的刊名一直使用毛体集字,未曾求得适者题签,不能不引为一件憾事。癸巳夏月,幸事天成,全国文联名誉主席,98岁高龄的周巍峙先生,寻根问祖来到歙县,确认歙县霞坑镇金村系其祖籍所在地。2013年8月6日,周老在黄山区政协原主席孟涛、时任歙县县委副书记李忠、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利权的陪同下,前往老家认亲祭祖。得知此讯,笔者及时与《紫阳》杂志主编周德钿先生商议,认为茅公之后,周老若能为歙县的这份刊物题名,当是《紫阳》之幸事。周巍峙,1916年出生,著名的音乐家、文艺活动家,1934年即参加革命工作,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周老在中国文艺战线上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如文化部代部长,六、七两届中国文联主席等,《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就是周老创作的知名音乐作品。为求得周老的题签,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在接待陪同时,也向周老作了很认真的陈述,黄山区原政协主席孟涛因与周老之子周七月关系甚笃,在周老离歙返京后,继续跟踪不放。终于,这份最基层文联编印的刊物,再次得到了全国文联最高领导的垂青,2013年12月4日,孟涛先生亲临歙县,将周老的亲笔题签送到了《紫阳》编辑部……

2014年的新春,《紫阳》的最新一期杂志上,正式启用了周老的题签。这是歙县文学艺术界值得庆贺与纪念之事,笔者特作诗以记之:

名城再度逢巨腕,古歙又迎新紫阳。茅公题签入青史,周老挥毫续华章。

新闻推荐

方新中传授技艺传承希望

2009年9月1日,无论对安徽省行知学校,还是对徽州砖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新中来说,都是非同寻常的。当天,徽州砖雕专业在行知学校正式开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新中开始了走进校园传习非遗技艺的历...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