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怀阳歙县的石门有着安徽竹乡美誉的石门小村四边环山

黄山日报 2013-11-06 12:13 大字

□ 郑怀阳

歙县的石门,有着“安徽竹乡"美誉的石门。小村四边环山成锅状,小村便坐在锅底了。一条小河将锅底分成两半,南边坐落着人家,北边有成片良田,一片绿绿的竹海向山里延伸着,连绵十几里。一条马路缘溪穿过村头村尾,又匆匆绕村缓缓向外铺去。村头有座古石桥,旁边长着几株三角枫,树上挂着的牌子,标记着它的年纪,有一百四十年的树龄了。树身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有五六丈高。这几棵风水树,古朴沧桑,遮天蔽日,荫庇着一代代的子民们。

石门名字是有来历的。以前有一个仙人,用麦秆挑着两个大石头,走到村子东边,他的老婆看见了说,麦秆怎么挑得动这两块大石头?来吃碗面吧。仙人应了声。顿时麦秆就断了,两个石头也应声落地。人们说是被他老婆破了法。原来有仙人跟他说路上遇到人不能说话的。一说话麦秆便会断掉。仙人很恼怒,把面条往旁边的田里一倒,顿时那片田里就生出密密麻麻的水蛭。当地的村民都种过这田,都说水蛭确实多。奇怪的是别的田里却没有。现在那块田种上了竹子。仙人本来是要把石头挑到水口桥的。那样石门就会大发。如今这石头还在。一块留在石门进去两里叫“楼梯档”的地方。我曾见过这块大石头,在马路的外边,立在那里,像小山一样。另外一块,人们说本来在溪中间,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开炮炸开砌水渠了。说来也怪的,那么大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呢?河水是不可能沖到这里的,看看两边的山,似乎也不太可能滾下这么大的石头。这真是一个谜。

古老的村落自然也会和一些名人名士连在一起。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到过石门。那时朱升隐居石门,在朱家祠堂讲学。他算到朱元璋要从大连岭经石门而过,事先就派人修了六十里栈道,全用青石板铺就,从石门一直铺到浙江的马石桥。一日朱元璋果真到了石门,两人举杯对酌,开怀大饮。席间朱升一展韬略,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朱元璋当时被朱升的才华折服。酒至酣处,欣然题了“梅花初月"一匾,落笔是“御笔亲题”。朱元璋喝好后,就一路出去,到了旃田的名士张大同处,张大同说,你题了“梅花初月”,等于是承认了朱升天下第一啊,你有朝一日做了皇帝,还有何颜面。朱元璋方悟不妥,急急回来取匾。那朱升是何等人物。他早算计到朱元璋会回来取匾,忙藏了金匾,而后一把火烧了朱家祠堂。“您的御笔小小祠堂承受不起啊。您刚走,祠堂就失火。您题的金匾已葬身火海了。罪过啊罪过。”朱升说。朱元璋只得悻悻而去。后来听说,这块匾几经周折,现珍藏在南京某一博物馆里。朱元璋过石门,至今还留着与他有关的地名,马打滚呀,冷水坳呀,笑天龙呀,每个地名也都有着一段故事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人总是活在现实中。如今古老的村落添上了新时代的色彩。退耕还林后,山绿起来了,满起来了。三邦公司迁出才两年,石门的水清了,甜了。水中小鱼快乐嬉戏着,你立在水中濯足,它不时会碰碰你的脚,亲密地抚摸你的肌肤。村子中条条小巷,原来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石门人好酒,常常有人摔得鼻青脸肿。现在浇了水泥路,电瓶车在村中间自由自在穿梭着。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清甜的水便会流到心间。

每到夜幕降下时,路灯就张开了眼,把村庄照得亮亮的。听,优美的舞曲响起了,弥散在村落的上空。人们吃过晚饭,从各条小巷而出,一个,两个,三个,慢悠悠地行走着,朝着乐声而去。这当中,有十几岁的小学生,有大姑娘,有少妇,更多的是中老年妇女。她们随着音乐节奏,手舞之,足蹈之,腰扭之。她们跳《最炫民族风》,她们跳《青藏高原》,她们跳《阿里山的姑娘》。舞姿虽说不上很美,甚至可以说有些笨拙滑稽。但她们跳的是新时代生活的节奏,是心中美好的向往。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坐在石墩上,点上一只烟,看着自家的老婆或是別人家的老婆在跳着舞着,心里便滋润开来,那是一天最解乏最惬意的时候。月儿已从东山坳爬了上来。四边山峰静立着。山头上偶尔响起一两声麂的嗷嗷叫声,许是被音乐声惊扰了吧。山村显得更静寂了。我喝了三十多年水的石门,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心灵栖息地。

新闻推荐

歙县文化下乡倡节俭

歙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反对“四风”要求以及中宣部等五部门“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精神,把节约的经费用在送文化下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上。11月6日,歙县送文化下乡小分队来到...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