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乡景致走进古村落坑口

黄山日报 2013-10-26 22:05 大字

□ 朱晓军 文/摄

前不久,我随同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的文友老师,前往歙县坑口乡采风。坑口地处山水画廊新安江,那里山川秀丽,田园风光迷人,为原生态古村落,又是著名的“三潭枇杷”主要产地。

那天清晨,路上薄雾轻笼,远远望去新安江面也好似飘动着一层薄雾,朦朦胧胧,清澈的新安江水啊!仿佛是一匹翡翠色的巨幅绸缎,铺在两山之间,使名城歙县这条著名的“百里山水画廊”在如诗如画的秀丽中,又添加了一种梦幻般的仙境——眼前两岸群山环抱,果树苍翠挺拔、茶园浓荫密布,与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乡村构成了一幅秀丽的世外桃源春景图。

走进坑口,映入我们眼帘的景观,无不透露出古朴的清新。几株少说也有好几百年树龄的古樟,在初春的和风暖阳里微微摇曳着它们的枝叶,仿佛在欢迎着我们徽友的到来——这里生态环境极佳,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带给我们一种脱俗的清雅。那条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细细长长,弯弯曲曲延绵数华里,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坑口昔日的风华——

我们沿着新安江在深山幽谷中穿行,此时,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权德舆诗句:“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文友惊奇发现江中出现一座巨型石礁,这不就是著名的“妹滩大坝”吗?想当年,徽州女人经常目送即将远行的亲人,特别是新婚的妻子,依依惜别,泪洒江滩的场面,丈夫这一走也许就是十年八载,而留给妻子的则是承担起更多家务劳动和长期的寂寞与期盼。如今矗立在坑口境内的妹滩大坝已建成了综合水利枢纽,具备发电、防洪等现代化功能,当地的新农村旅游业悄然兴起,自驾、摄影、采风等游客长年不断,正为当地百姓谋福祉呢!

此时,不远处我仿佛望见满山农家女孩在喜摘丰收果,江面上小伙子一网收起鱼跃人笑的乐呵呵场面,我想无论是“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也好;还是“舟从石上流,篙在诗中探”也罢,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美丽新安江给予真诚的礼赞。

我们一行在网友“山那边”引领下,来到了坑口乡向阳村古祠堂,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被现代文化遗忘多年的角落;仿佛走进了一部拥有千年沉重的历史画卷——这里村民正在抢救修复汪氏祠堂 ,祠堂规模之宏大、工程之浩繁,让我们无不感到震惊和振奋。

村支书汪亿杰告诉我们:据汪氏家谱记载,他们是“越国公”汪华后裔,有责任保护当地古民居。现在祠堂年代巳久,破损严重,多处木结构腐烂,还有两根大石柱,已向西边倾斜,若不及时抢修,就会面临大面积的坍塌。村委会正发动村民对古祠堂进行保护实施制定方案,发动村民捐款、捐物、出力。其中有来自江苏省苏州监狱退休干部汪华东先生,他原先是汪村的村民,早在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在外谋生创业,一直在苏州工作。退休后听说家乡祠堂破损严重,于是叶落归根,携夫人回到了家乡,为抢修汪氏祠堂贡献出一份力量。我想:当地村委会想尽快修缮汪氏祠堂,将开发当地的旅游项目和农家乐,促成“汪氏祠堂”成一处富有人文历史的著名景观,让更多游客走进坑口,了解坑口。

我穿过村口那座墙体斑驳的路亭,沿着那条青石铺砌的街路,在民居和店铺间作着细细地寻察。我们在古村落行走一圈,与村民促膝谈心,来到原村支书汪彩善家中,堂前是一间创作室,墙上悬挂着他书写篆书《朱子家训》,家中还收藏古代书画珍品,据说是给村民提供观赏、临摹名画的便利。此时,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会长许琦老师,被这里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霎时激起她的创作欲望,当场完成作品《山居图》一幅,捐赠给村委会。村支书表示,努力把汪村经济作物抓好,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使之成为一个“花木之乡”和旅游胜地。

在即将返程途中我发现,坑口乡在建设美好乡村同时,原来破旧的村庄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乡风文明,村民生活宽裕,整齐划一的徽派建筑让过往游客和村民感觉到十分的惬意和舒畅。此时,从新安江畔的大山深处传来一首民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优美动听,清脆悦耳、余音袅袅,仿佛回荡在整个坑口古村落的上空……

新闻推荐

月日歙县练江河畔清淤队员用高压泥浆泵冲洗淤泥歙县今

10月25日,歙县练江河畔,清淤队员用高压泥浆泵冲洗淤泥。歙县今夏严重的洪涝灾害加上后期干旱,大量的淤泥沉积练江河道,导致水草猛长,影响当地百姓生活用水。为保护和改善练江河道水生态环境,...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