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水画廊访“三潭”

黄山日报 2013-10-28 12:15 大字

□ 汪建国

每年初夏我们黄山“三潭枇杷”上市时,最能满足我舌尖上的感觉了。在这之前水果店里就售有外来枇杷,别看它又大又秀气,椭圆形,淡黄色,果篮里摆得整整齐齐。可有些中看不中吃,不光有点酸溜溜,果肉还有些硬。而“三潭枇杷”圆滚滚的,深黄色,皮薄薄的,有些透明,像要渗出蜜汁来。有的从里往外泛红,有一层白白绒毛。在你挑拣枇杷时,卖家就怕你碰掉了它的绒装,影响了外观和存放日子。枇杷果肉松软,当满口果汁从你嘴角流下来的时候,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俗话说“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瑶池你能想象出梦幻的美,而“三潭”是什么样子,得实地去体察。吃了几十年三潭枇杷后,终于上了枇杷山。置身在绿水岸边墨绿色的水彩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边采边吃着最新鲜的枇杷时,那种幽雅古朴的韵味合着甜蜜蜜的果汁,身心都沉浸在酣畅淋漓之中……

我们是从深渡码头乘游船去的。岸边竖着一块椭圆形的修长的标志石“新安山水画廊”。渐渐,我们看到村子边一片一片的枇杷林。靠岸边,能看清墨绿的叶子间一团团金黄的果子。有的枇杷林从山脚一直顺着山势往上爬,漫山遍野枇杷林。这里祖祖辈辈种植枇杷树从宋代起就沿袭下来,“树繁碧玉簪,柯叠黄金丸”。每年枇杷成熟季节也是村里最繁忙最欢腾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篮里、篓里、船舱里,村口、路边都是金黄黄的。人来车往,欢声笑语,一年早早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光漳潭每年枇杷产量就有2000多吨。经过自古以来的筛选、培育,已形成品种品牌效应。“大红袍”和“白花”尤其引人注目。“大红袍”被当地人称为古老树,果实娇嫩红润,蜜汁满盈。“白花”貌不惊人,颜色浅黄,可吃起来,你忍不住会喊出声来:“甜,爽而不腻。”

进入漳潭村口,有联文“千年香樟可栖凤,百尺潭水能匿龙”。那棵千年樟树,13个小学生才抱得过来。树冠遮天蔽日,几乎占满了院子的空间,树枝东西向拉得特别长。东头碗口粗的枝桠张开龙口,一根枝干就像龙脊一样向西延伸,足足有30多米长。樟树间就像藏着一条活龙。在漳潭的“红妆馆”里还有一顶富有传奇色彩的花轿,可谓是“天下第一轿”。花轿顶上有三层精美雕刻,刻有《桃园结义》、《刘备招亲》、《长坂坡》等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面氛围热烈,这顶“巨无霸”花轿要32个人抬。

当我们正要返回码头的时候,看到几位乡民正在搬动已砍去枝叶的光秃秃的树干,有胳膊粗,绿苔蒙住了褐色的树皮。一看就知道树木是有些年份了。我们还以为他们是在清理柴火,乡民告诉我们,这是树上修剪下来的枝桠。一年四季,他们要剪枝疏果,施肥打药,满山满坡地劳作,苦尽赢得甘来。

到了绵潭又让人耳目一新,船还未靠岸,就听到悠扬的乐曲和戏文了。原先还以为是播放碟子。上了码头,才知道是村里的戏班在演出。这里有句俗话:“打不完的漳潭鱼,砍不完的九砂柴,听不完的绵潭戏。”徽商兴盛之时,绵潭就是繁忙的水运码头。这里有古戏台、戏班,村里有着听戏、演戏的传统。徽剧、京剧、黄梅戏、绍兴戏都唱。逢年过节、办喜事还请外地专业戏班来演出。旅居的客商也参与进来,就这样一曲一曲、一场一场地演下去,形成了地方文化特色。今天,我随之而来的市老年大学黄梅戏班就参与了进来。他们见到这古色古香的戏台,台下是独特的一张张八仙桌的听戏席,兴致就上来了。他们接上村里戏班的演出。小合唱、表演唱、对唱、独唱等都唱开了。演出了“对花”、“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等经典唱段。在黄梅戏班黄老师的指挥下,这百把十人还演出大合唱“踢毽歌舞”,带来了现代黄梅气息。

沿岸景色随着游船劈开波浪向前延伸。似曾相识的画面让我想起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说来有些遥远,其实在同一水系之上。新安江在浙江省内一段为富春江。黄公望寓居富春山时,熟悉沿江山光水色,用细腻传神之笔涂抹出山川秀色。峰峦起伏、云树苍苍,村庄掩映,飞泉奔泻,小桥流水,白帆点点。尽管黄公望整日“云游在外”,但未能见到“三潭”枇杷林的黄金色彩。否则富春山居图会添上梦幻的一笔。

导游小姐穿着短袖红衬衫,脸颊像大红袍那样红润,我看她也是一朵枇杷花,是这里的小妹。她说起枇杷来,话语哧溜溜转:“枇杷是四季果,最养生。不同于其他果木春华秋实。它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来年春天结果,初夏成熟,吸收了四季甘露,日月精华,天地灵气……。”随着导游小姐的解说,我打开记忆的窗户去寻找对应的诗词境界:“满寺枇杷冬箸花”。

吃过中饭,是最令人向往的上山摘枇杷的时候了。枇杷林在村庄背后的山坡上。主人就住在山坡旁,她带我们到家中拿采摘工具。那就是2、3米高,留有带倒钩枝桠的竹篙。满坡都是枇杷树,有好几家的,主人叫我们别采错了。让我们拣枇杷大的树采。陪我们上山的农妇有67岁了,却不甘示弱:“我上树采,你们摘枇杷吃。”她双脚张开,站在枝叉间,很稳实。她轻巧地勾下那果子又大又黄的枝子,我们便抢着摘果子。有时一用劲,偏偏是大的枇杷从手上滑落到地上,骨碌碌地往坡下滚,我懊恼地直叫唤,颤巍巍地去追,拣到时又高兴起来。在山上吃枇杷更有一番乐趣。农妇教我们:“有的枇杷上有黑疤,那没关系,那是太阳斑。这枇杷更甜。”叫我们别把小的枇杷丢掉,放在篮里,可以拿回去熬枇杷膏。治起咳嗽来,特灵。

我们的一些女同伴,也手脚痒痒起来。两位奶奶级的大组叫道:“我小时候就会爬树”。说着,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代,动作敏捷地爬到树中间,双手能钩住树顶上的枇杷果,边采边递给我们,似乎是采枇杷比吃枇杷更过瘾。

“三潭”中的瀹潭不在这次航程中。瀹潭是“三潭”之首,位于歙县县城与深渡之间。过了南源口,就进入了“三潭”枇杷产区了。新安江穿过南源口大桥向东南流去。过瀹岭以后,江面蜿蜓曲折,瀹潭、漳潭、绵潭都在“S”形的弯口上。瀹潭在妹滩之下,是滩头急流冲刷而成。到了妹滩,河滩上怪石磷峋,卵石茫茫一片。“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彰显出新安江的个性。这里是古代徽商远行的最后送别站。让人想到含泪的媚眼,纵横的老泪,江水承接着离别的伤感。这也是徽州女人哀怨生活的开始。我倏忽间觉得这色香俱佳的枇杷就是上天赐与的相思果,召唤着离家和离别的亲人甜蜜地相聚。

瀹潭,以煮茶时雾气缭绕比喻江面上晨雾笼罩,久久不散。“三潭”在青山拥抱之中,气候温润,利于枇杷生长,吸收养分。瀹潭方氏始迁祖在北宋靖康年间在这里创业,择天时地利,使枇杷成了千年古村的基业,又是枇杷把“三潭”联结起来,山水画廊“三潭”的风都是甜的。明代三朝元老歙人许国曾为瀹潭方氏宗祠石碑撰稿,碑文最后叹曰“早晚竟业,勿忘祖宗。”这祖祖辈辈发展起来的枇杷林会更加繁茂!更加香甜!

新闻推荐

岔口镇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日前,歙县岔口镇计生协会组织计生、卫生等专业人员,带着B超机、血压仪等医疗器械和孕检宣传手册前往各村组,采取一村一天或一村多天的形式,连续多日为全镇在家的育龄群众提供了生殖健康、免费体...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