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走不出大山但是学生们还可以”歙县教师潘立华坚守深山37年 当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摘要]歙县教师潘立华坚守深山37年 当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走过歙县岩源的盘山小道,才知道山路有多险峻。就好比目睹潘立华和他的课堂,才知道山村教师有多不易。
岩源村地处黄山歙县北部高山区,过去的37年,潘立华坚守在这里,为留守的孩子撑起“出去”的希望。 3尺奖台上默默付出,让他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近日央视举办的“最美乡村教师”晚会上,潘立华是华东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教师,成为全国教师的楷模。
【现场】
一把笛子配乐一根竹子升旗
从歙县县城到上丰乡岩源村,要走30公里山路。不足5米宽的羊肠小道顺着山体蜿蜒,远处崇山峻岭,一环扣一环。
岩源村有8个自然村,潘立华所在的教学点位于吴家坦自然村,离岩源村部还有8里路。在村口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循声而望,远远看到碗口粗的竹子,顶端撑着一面五星红旗,马头墙下,是四合院大小的操场。
学校的每一个物件都用拼音标注,包括教室窗下的夜来香和杜鹃花;厨房兼顾游戏室的功能,桌上摆着积木,和乡村孩子用来热饭的火篮。上丰乡教委相关领导鲍宜滨说,这里几年前还是危房,乡里对房屋进行改造,拆了一面快倒的马头墙,重新加固房间。去年西安一家慈善机构捐了好几捆书,以及教学用品,“换掉了破凳子破椅子,现在才有点教室的样子。 ”
升旗时间,9个孩子按高矮顺序站在操场上,负责升旗的婷婷10岁,是最大的学生。最小的萌萌3岁,小家伙还搞不懂升旗时该举哪只手行礼。
潘立华掏出一支笛子。操场安静下来,孩子们举手敬礼,对着耀眼阳光下的国旗眯着眼睛。悠扬的笛声响起,远处几个人走出屋子,纷纷朝这边看。
【声音】
同事:“很多老师往外跑,他坚持留下”
鲍宜滨过去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上世纪80年代末转入公办教师,而后供职于上丰乡教委。他指着远处一座高山,说那就是潘立华过去工作的地方。山里不通车,每学期潘立华得将100斤重的教辅材料,用扁担挑上去。
过去,吴家坦教学点只有一间宿舍,没有厨房。潘立华只能跟村口一个智障人士搭伙。一次鲍宜滨到山里调研,看到潘立华帮智障人士夹菜,顿时红了眼眶。
鲍宜滨回忆,37年来,潘立华从没向上级提过任何要求,自己坐的凳子坏了,用锤子钉好继续用;学生中午吃的菜凉了,他用火篮一碗一碗地热。
吴家坦当地原本有18个教学点,20多位乡村教师。几经撤并,只剩下2个教学点。过去几年里,鲍宜宾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求情”电话,打过来的老师不止一个,但内容大抵相同,“领导,我们这就几个学生,没法带了。山里头吃住都不方便,能不能通融……”
鲍宜宾说,山里条件恶劣,老师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但这样合理的要求,潘立华从未提过。 “反倒是我主动找他,问需不需要调动工作。他说吴家坦离家比较近,方便照顾家人。另外这里呆惯了,去其他地方恐怕不适应。 ”
本人:“要给缺爱的孩子一点温暖”
潘立华在学校的宿舍显得很破旧,床是条凳和木板临时搭起来的,桌上被教辅材料占据。学生不多,但值日表仍是必不可少,他把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在案。
上课时间,年纪大的学生坐前排,听潘立华讲课。不满7周岁的孩子坐后面,画画或者玩积木。 3岁的萌萌当天是第一天来上课,刚来的时候,小家伙死活不进教室,闹着要回家。
“太小的孩子,根本学不进去,没法带。 ”潘立华说,以往他不会收学龄前的小孩,8月中旬他在北京参与录制央视的 “最美乡村教师”节目,萌萌的父亲打来电话,话筒对面传来30岁男子近乎哀求的声音。原来,萌萌父亲之前在外打工,事故中失去了左臂。消息传到村里,萌萌的妈妈第二天便离家出走,家里只剩嗷嗷待哺的孩子。
潘立华现在的9个学生中,5个是单亲家庭。一次他带学生到家里玩耍,小女孩见到他的妻子,张口喊“妈妈”,其他孩子也跟着效仿。他说:“山里孩子很多看不到爸、妈,我要给他们一点亲情方面的温暖。 ”
妻子:“他觉得对不起我,其实我一直都不怪他”
“潘老师自己过得也很苦,家里还欠着十几万的外债。 ”吴家坦村村民潘土民的家紧挨着教学点,经常跟潘立华打交道。他告诉记者,潘立华的儿子前几年考进安徽工程大学,学费、生活费加在一起一年2万多。
原本潘立华准备办助学贷款,邻居知道以后,主动把钱送到他家里,“办贷款还有利息,乡里乡亲的,你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还。 ”
接受采访时,潘立华的妻子潘利仙总是低着头,聊熟了她才把话说开。上世纪80年代,潘立华在吴家坦山顶当乡村教师,星期三的下午,妻子在山上砍柴,一根木头戳到眼睛。因为交通、通讯不便,直到星期五潘立华才得知,再想治病已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他觉得对不起我,很少提起这件事,其实我一直都不怪他。 ”
潘利仙说,早年他不理解丈夫的这份执著,认为山村教师既辛苦又危险。岩源一带崇山峻岭,遇到下雨天,走山路就变得极其危险。一年夏天,吴家坦山爆发泥石流,孩子们不能上学,潘立华联系每个学生的家长,然后卷起裤腿,与家长们抱着孩子趟过被泥石流冲毁的山道。
后来潘利仙在电视上看到,丈夫37年来培养了800多名学生,有28名考上大学。她说:“现在我特别支持丈夫。 ”
吴建平汪春芳韩畅文/摄
■画外音
37年坚守无愧“最美”称号
今年8月初,潘立华接到央视的邀请,才知道上丰乡教委把他的经历上报到了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栏目。经过海量的评比,他成为了全国10名最美乡村教师中的一个。
离开学校之前,他把教学点打理的井井有条。 “安全用电”、“节约用水”等彩色墙贴贴在醒目位置。
到了北京,同行的鲍宜滨总是提醒,“老潘,你把衬衫扎进裤子嘛,正式一点。 ”紧张的潘立华频频点头,可临近上台演讲,他又忘了。
央视舞台上,潘立华拿出陪伴42年的竹笛,吹了一曲很少在学生面前演绎的乡村小调。白岩松问道,山里教书37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说,“我这辈子走不出大山,但是学生们还可以。 ”
竹子做旗杆升国旗
新闻推荐
家在哪里,心在哪里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