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生,有你更精彩

黄山日报 2013-05-06 22:09 大字

□凌利兵

细想起来,我在黄山日报副刊上发表的“处女作”应该是一篇标题为读《挨冻教育》有感的读后感。清晰地记得那是1998年9月,那时的我19岁,刚刚从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在歙县南乡一个叫临家坞的村子里教书。

像结识了一位新朋友一样,我把当天报纸的每个版面都认真看了一遍,并萌发了向其继续投稿的念头。那时候,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我,白天上课管理学生,晚上把学生安顿好之后,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一切忙完之后才有时间坐下来,孤灯一盏,清茶一杯,摊开稿纸,写下行行稚嫩的文字。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一篇文章往往要反复修改誊写好几遍,才“放心”地塞进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箱,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偶尔有小豆腐干在黄山日报上发表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清楚地记得,当时黄山日报的副刊叫“天都周末”,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校园里的吉他声、胖嫂、倾诉与倾听等作品先后发表。后来黄山日报又新增了“教育周刊”,因为贴近我的工作实际,除了一些散文随笔之外,我的一些新闻稿件也被印成了铅字。

那个时候给黄山日报写稿,对我来说纯粹属于业余爱好。虽然一年在黄山日报才发表二三十块“豆腐干”,但我在所在的小山村,也算是小有名气。在教学工作之外还能得到父老乡亲的认可,这无疑是件快乐的事情。在无痕的岁月中,我把激情和希望融入到黄山日报的缕缕墨香中,越来越感觉到与黄山日报同行的日子真好。

一边教书,一边写稿,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六年。2005年,我被调往歙县广播电视台工作,真正是成天和“新闻”打起了交道,读黄山日报自然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我不仅天天与黄山日报相伴,还经常随同报社编辑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和编辑记者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与黄山日报相伴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说短不短,说长不长。都说岁月悠悠,是的,岁月已经改变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和许多事,唯有我对黄山日报的向往和爱恋没有改变。我的人生,也因为有了黄山日报而更充实、更精彩。

新闻推荐

“水上110”张根华

穿一身蓝色咔矶布,戴一顶旧竹编斗笠。知道记者要来,张根华特意“打扮”了一番,在家门口等候。“几年前买了一艘旅游观光船,这身打扮是为了招徕游客的。”张根华的解释消除了记者的疑问。走...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