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忠壮公古墓园开园暨新安程氏祭祖活动在篁墩举行保护文化遗存与推动寻根旅游一举两得

黄山日报 2013-04-16 22:10 大字

平日比较寂静的屯溪郊区篁墩村,近日热闹了起来,随着那里一处有重要影响的古墓园修复竣工,今年新安程氏祭祖活动获得了一个可以纪念先祖、寄托情感的载体。4月14日上午,由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程氏文化委员会策划,联合安徽省二程文化研究会(筹),广泛联系省内外400余名新安程氏后裔云集篁墩,举办忠壮公古墓园开园典礼暨新安程氏祭祖活动,把黄山市近年悄然兴起的寻根旅游推向一个高潮。

篁墩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村,是自汉代以来中原氏族入徙徽州的始居地,被世人称作徽州宗族文化的圣地。谚云:“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村,南有武夷宁化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北宋大理学家程颐、程颢,南宋大思想家朱熹,清代大思想家戴震等徽州名人祖籍都在篁墩。

篁墩是新安程氏的发祥地。自新安程氏始祖元谭公赴任新安太守,迄今已经有1693年。南北朝时,新安程氏家族繁衍至十四世忠壮公程灵洗(514—568),是古徽州正史上记载的第一人。忠壮公生二十二子,有九十三孙,后裔在徽州大地不断繁衍壮大,并播迁至全国各地及海外,约有1200万之众。

程灵洗是新安历史上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徽州程氏显祖,因保境安民战功卓越,又勤勉亲民,深得国君信任和百姓爱戴。程灵洗逝后被朝廷封赐“忠壮公”、“忠烈王”,配享于陈朝祖庙,明洪武三年钦降古徽州世忠庙祝文,勅徽州府知府春秋致祭。其墓葬在篁墩故宅旁边,占地十余亩,为鱼形,族谱上绘有古墓图;据长者回忆,墓园植有千年古樟树。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其故居早无迹可寻,唯古墓遗迹尚存,坟包及墓葬外形基本保留旧貌。自古以来,“乡人追思其义”,篁墩周边八十余社之众,即墓为坛以祭之。此后徽州“程忠壮”的庙宇、行祠等建筑遍于域内乡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遗存至今已十分难寻,因此,程灵洗古墓遗存更显得珍贵。

保护好修复好程灵洗等重要古墓遗存,一方面顺应寻根祭祖热潮,既满足寻亲者的精神寄托,又可发展民俗旅游,促进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是保存徽州记忆、续接文脉的需要,有利于挖掘徽州文化遗产,发挥名人效应,促进文化学术交流。程灵洗还是徽州民间第一个被奉为地方神、受到各氏族百姓广泛爱戴的真实历史人物。他虽曾贵为太守,仍躬耕不辍,家属亦纺织自食其力。因此,修复这一文化遗存,可以让人们参观景仰和纪念徽州历史上第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开展廉政教育。

然而,“程朱阙里”篁墩的名胜古迹被毁坏得触目惊心,很多具有标志性的文化遗存亟须抢救性保护。抢救修复那里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文化界和社会各界对此呼声日高,政协委员多有提案。从去年开始,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程氏文化委员会发挥民间组织和徽文化特色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忠壮公古墓园的征地、募捐、修复等工作,得到皖籍上海企业家程先政先生慷慨解囊捐资一百余万元。经过相关各方齐心协力,在当地政府部门和该村群众支持下,忠壮公古墓园修复工作得以启动,基本上遵循旧制修旧如旧,在清明节前夕修缮完工。这对于提升黄山市中心城区的文化形象,对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始终坚守“同根、同祖、同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因素。在这次祭祖活动中,各地程氏后裔代表人士纷纷表示,将以新安显祖墓园修复为契机,利用宗亲联谊组织优势,进一步支持推动篁墩“程朱阙里”古石坊、世忠祠、歙县元谭公古墓等徽州文化原生态遗迹的修复保护,在促进社会和谐、凝聚人心及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经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本报记者程东灵/文程传琮/摄·

新闻推荐

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倾情服务助企快发展

本报讯走进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企业忙生产、忙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在黄山弘毅纺织集团,机声轰隆、生产流水线高速运转,200多名员工紧张忙碌。“我们企业从事中高档环保毛纺纱研发、生产与销...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