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坊间拾遗】记忆中的徽州年俗

黄山日报 2013-02-22 14:27 大字

□屯溪朱晓军

徽州年俗因忙碌充满喜庆吉祥而令人陶醉。我特别怀念童年那段时光,几乎都是和父母在徽州农村外婆家度过的,至今记忆犹新。

外婆家乡在歙县坑口乡,进入农历十二月,过年的气氛就逐渐地浓厚起来了。徽州人对腊八节向来很重视,因“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房屋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邻居的农妇们洗洗涮涮,上上下下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尘”,扫去一年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忙年了:做米馃、冻米糖、农家豆腐、芝麻糖等,村庄里的汉子们杀年猪、备年货。

除夕那一天,是整个过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听母亲讲徽州当地有这么个说法:“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方言说的是忙完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来年的第一天就可以舒服地放松休息了。

农历除夕这天,父母亲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忙碌了。记忆中,父亲是置办糕点、鞭炮、中堂、年画、购中国结等年货,母亲则是购买面条、煮茶叶蛋、炖红枣板栗汤、炒花生、瓜子等。中午吃饭,照例是吃“糊”,就是用米粉在锅里调成稀糊,加入豆芽、青菜、豆腐、面汤、鸡杂等佐料,调和煮熟而成。过去我是很反感吃这“糊”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每年除夕中午就得吃“糊”?问父母则是一笑,不作解释。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这大概是徽州当地的一个风俗吧!寓意亲身体验一年来的生活艰辛,期盼来年生活得更美好。另有吃糊不耐饿之说,也是为了空出肚子美美地享受晚上合家团聚的年夜饭。

午饭一过,家人就开始为团圆饭做准备了。团圆饭是徽州年俗中浓墨重彩的重头戏,也是一年中全家最隆重最丰盛的家宴,容不得丝毫马虎。其中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全鸡、全鱼、胡氏一品锅、徽州圆子、徽州炒三丁、炸春卷——一切准备就绪,夜幕降临,家宴开席之前,要祭祖。挂上“祖容”,摆好供桌,陈列香炉、烛台、花瓶祭祖。祭祖后合家团坐家宴。如遇外出未归的亲人,也要替他留出座位,备一份餐具饭菜。吃完年夜饭,全家沐浴换衣,焚香祭神,并在牛栏、鸡舍、水井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然后关上大门,表示旧年一切结束。此时,父亲照例把写好的春联,与我一同张贴在大门口。

正月初一这日,全家早起鸣炮,火红的鞭炮纸屑散落一地,寓意满地红,然后开大门。梳洗完毕,母亲沏上清茶,端出攒盒,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安之后,会得到一定数额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拜年后,家人团坐,怡然自得,我把沏好的清茶送到长辈处,母亲拿出攒盒糕点,然后是吃甜汤、茶叶蛋,最后吃长寿面。当天,乡亲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听长辈们讲,据说:祁门溶口一带则有“喊年”拜年习俗,初一、初二两天,由村中年事最高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

此外,正月十五,是徽州民间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徽州家家户户吃元宵,团团圆圆,喜气洋洋,乡村各地还有唱徽戏、闹花灯猜谜语,观看“叠罗汉”、“跳钟馗”、“打秋千”、“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表达了徽州百姓庆佳节、盼兴旺、求团圆的美好愿望。

新闻推荐

卖花渔村梅花闹春

□詹敬鹏文/摄借着春节长假,慕名来到徽派盆景发源地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 走进四面环山的卖花渔村,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红梅、绿梅漫山遍野,绿色的树和草与红红的梅林相得益...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