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山深处有传奇——徒步蜈蚣岭感怀

黄山日报 2012-12-10 14:40 大字

□潘世辉

清晨,空气清爽,我们一行轻装上车,朝着皖南崇山峻岭里的目的地——歙县璜田乡蜈蚣岭进发。

蜈蚣岭村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有10个村民组,2000多人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蜈蚣岭大队带领村民自力更生,与天斗、与地拼,科学治山治水,在高山石壁上修建起近千亩梯地茶园,被评为“安徽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如今,蜈蚣岭梯地已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正成为红色记忆游、休闲自驾游、农事体验游、摄影采风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车过长陔岭,山势陡然险峻,沿路狭窄山谷里有星星点点的人家。到达去蜈蚣岭村的马路口下车,四周山谷险峻、逼仄,远远已听见山谷溪水的哗哗语声。我们一行整装,步行,出发!

我们此行是有意识地走小路,目的是实地感受三四十年前靠当地老百姓的肉掌、身躯和血汗、甚至生命,坚持不懈积10余年之功修筑而成的层层梯地和片片茶山。

行不多远就望见沿山坡垒石而砌的梯地茶园,一层一层石块平铺而上,一行一行绕着山势蜿蜒。石色苍苍,弯曲有致,茶树行行,苍绿可人。石砌的山道,直入层峦不见踪影。左侧是从上面小沟谷里汇聚而下的溪水,清碧可人。右侧的水泥路直达山顶蜈蚣岭村。修建于6年前,是蜈蚣岭村人再次创业的杰作,花费260多万。现在去蜈蚣岭村有水泥村道,车子可以直达,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到了半山腰处一户新屋人家,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见白云在远山顶上悠悠而走,梯地飘舞在青山上。对面气势磅礴、垂落而下的高山梯地茶园之大观了。连绵的大小山坡波澜起伏,而山坡上全是层层石砌而成的梯地,一幅人力绘就的雄浑画卷。

蜈蚣岭村在一片近山之顶的斜坡上,几十户人家依山梯次、错落有致地面南而建,几幢土房,现在还有人居住,令人回忆往昔那些艰辛岁月。几棵老树枝叶茂盛,小学门口的国旗在猎猎山风吹拂下,格外鲜艳,生动地映照着下面十几张稚嫩的脸庞。

看看,这个当年一出门就是“三座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的地方,经过10多个春秋的不懈治理,修筑起了满山几百条高4-10米、长30-1000米不等的坚实石塝,近千亩梯地茶园成了蜈蚣岭村人经济的主要来源。

想想,当年那“松脂点灯,辣椒当盐”的艰苦过去,那“蜈蚣岭,大村庄,铜瓢舀水木瓢装”的缺水窘状……从1968年修筑梯地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几年时间里,1800多蜈蚣岭人心手相连、命运相牵,清贫相伴,没向高山低头,投工100多万个,运送土石40多万方,贫瘠地上绘蓝图,豪气干云霄,真叫日月换了新天。

让我们来看看山里的一组群像。方佛先,时任村支部书记,每天起早贪黑上工地,无法顾及家中老小,70年代初春妻子突发心肌梗塞独自死在锅台旁,无人知晓;方摇林,时任大队长,抬石头以一抵二,苦活累活处处争先,伤了腰,拄了拐,继续上工;方成易,支部副书记,二儿子结婚时,他让儿媳胡杏娣“不爱红装爱武装”,头戴草帽,脖围毛巾,肩扛锄头,迎娶进门;胡尚棣,当时建设队社员,小腿被石头砸伤还坚持上工,被誉为“硬骨头、钢铁汉”;胡灶玉,青年民兵,从石塝上摔下来昏厥过去,醒来喝上几口水继续劳动;方玉祝,时年74岁,一手砌塝好手艺,每年出工350天,被称为“活愚公”。妇女“半边天”,方秀凤、方冬玉等13名青年妇女组建起“青年妇女突击队”,学会了打炮眼、砌石塝等全套技术,带动全大队160青年妇女搭架子爬悬崖,开山放炮砌石塝,抬“八人杠”石头,件件能行,样样能干……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

蜈蚣岭村部,旧式土房,人字木架结构,清凉山风贯穿,儿童尽情玩耍,无忧无虑。内有农家书屋,泛黄的木橱柜里完好保存着1968年至今的村务文书档案,那些经过时光洗刷的灰黄封面,一如泥土样的忠诚实在,无语、无声,细细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历历往事。村部办公室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精彩节目。我在队部的二楼门口向外极目眺望,天空晴朗,白云飘荡,山岭醉舞,蜈蚣岭村在高远葱茏的群山怀抱里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第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建议人选公示公告

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现对以下第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建议人选进行公示(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建华同志,女,1961年7月出生,大学学历,无党派,现任安徽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黄山市基督教“三自”爱...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